应用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方案 > 

考虑到GNSS信号受限和恶劣天气,如何为自主运输系统实现10厘米内高精度定位与多场景鲁棒导航?【传感器融合,AGV/AMR】

2025/11/03

1. 自主运输系统的基本结构与技术要求

想象自主运输系统(Autonomous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TS)就像一个高效的机器人车队,无论是工厂里的自动导引车(AGV)还是路上的自动驾驶汽车。要让这个车队在复杂的环境中稳健运行,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司机一样,它必须时刻清楚自己在哪里、要去哪里,以及周围有什么。

ATS的核心组成就像一个人的感知、思考和行动系统:

  • 感知层: 这是系统的“眼睛和耳朵”,由各种传感器组成,用于获取环境信息和自身状态,比如车辆的位置、速度、姿态、周围障碍物等。高精度定位传感器就是这一层的核心。

  • 决策层: 这是系统的“大脑”,负责处理感知层传来的数据,进行路径规划、避障、任务调度等,做出下一步行动指令。

  • 执行层: 这是系统的“手和脚”,根据决策层的指令,控制车辆的转向、加速、制动等动作。

为了确保自主运输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场景中,高精度定位传感器需要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 高精度: 就像外科医生做手术需要毫厘不差一样,自主运输系统在精确定位、精确停靠或抓取物品时,要求定位误差小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

  • 实时性: 车辆在移动过程中,环境信息和自身状态都在不断变化。传感器必须能像人眼一样,快速捕捉并反馈信息,确保系统能及时做出反应。

  • 鲁棒性与环境适应性: 就像一个全天候工作的户外探险家,传感器要能在各种恶劣条件(如雨雪雾、灰尘、强光、隧道、高楼遮挡等)下稳定工作,不能轻易“掉线”或“看走眼”。

  • 抗干扰能力: 就像在一个嘈杂的市场里,传感器要能准确识别出自己关注的信号,而不被其他杂乱的信号(如无线电干扰、多径效应)所混淆。

  • 多传感器融合集成性: 单一传感器往往有局限性,就像一个人不能只靠一只眼睛看世界。高精度定位需要多种传感器协同工作,它们的数据需要能够无缝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全面、准确的感知画面。

  • 成本效益: 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还需要考虑传感器的采购、安装和维护成本,确保方案具有经济合理性。

2. 自主运输系统高精度定位相关技术标准简介

自主运输系统要稳定可靠地运行,我们需要一套标准来衡量它的“水平”。这就像我们考驾照有各种考试科目和评分标准一样,高精度定位也有其关键的监测参数和评价方法:

  • 绝对定位精度: 指系统在全局坐标系中,实际位置与参考真值之间的偏差。想象它是在一个大地图上,你的车报告的位置和它实际应该在的位置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越小越好,通常用均方根误差(RMS)来评价,例如水平和垂直方向的RMS值,表示95%或68%的数据点落在某个误差范围内。

  • 相对定位精度: 指自主运输系统与其目标(如充电桩、货架、其他车辆)之间的距离和角度误差。这就像你倒车入库,车辆与车位线的对齐程度。尤其对于精确对接、装卸等任务,相对位置的准确性比绝对位置更重要。

  • 定位更新率: 系统每秒能提供多少次位置信息。高更新率意味着更快的反应速度,就像你玩游戏时的帧率,越高越流畅,车辆在高速移动时能更平滑、更及时地调整路径。

  • 航向/姿态精度: 指车辆头部朝向(航向角)以及车身倾斜(俯仰、滚转角)的精确程度。这对路径规划、机械臂操作、保持车辆稳定性等任务至关重要。想象一下无人机飞行,它不仅要知道自己在哪里,还要知道自己是哪个方向,有没有倾斜。

  • 信号可用性与连续性: 在各种环境下,定位信号能否持续稳定地获取。在隧道、高楼峡谷或室内等信号遮挡区域,传统GNSS信号可能会丢失。系统需要评估在这些“盲区”下能否维持定位能力,这关系到系统是否会突然“迷路”。

  • 启动时间(Time-to-First-Fix, TTFF): 指传感器从冷启动到首次获得有效定位数据所需的时间。这对于需要快速部署和启动的自主运输系统很重要。

3. 实时监测/检测技术方法

(1)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在自主运输领域,高精度定位并非单一技术能独挑大梁,通常需要多种传感器技术相互补充、融合。以下是几种主流的定位技术方案及其解析:

激光三角测量法

想象你用手电筒斜着照墙壁,如果手电筒与墙壁的距离变化了,光点在墙上的位置也会随之移动。激光三角测量就是利用这个巧妙的几何原理来精确测量距离。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传感器内部的激光器会发射一束非常细的激光束,投射到被测物体的表面,形成一个清晰的激光光斑。这个光斑反射回来的光线,会被传感器内部的接收器(通常是一个线性CCD或CMOS阵列相机)“看”到。激光器和接收器之间有一个固定的、已知长度的“基线”,它们与被测物体上的光斑共同形成一个三角形。

当被测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由于三角几何关系,反射回来的光斑在接收器上的位置也会相应地发生位移。传感器通过精确测量光斑在接收阵列上移动的距离,结合内部预设的光学参数(如基线长度、接收镜头焦距等),就可以通过三角函数计算出传感器到被测物体表面的准确距离。

在一个简化的二维模型中,假设激光器与接收器之间基线长度为 b,接收器镜头焦距为 f,光斑在接收器上的偏移量为 Δx。则传感器到物体的距离 Z 可以近似表示为:

Z = (b * f) / (Δx + C)

其中 C 是一个校准常数,它包含了光学系统的其他几何参数和角度信息。这个公式本质上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来求解未知距离 Z

核心性能参数: 激光三角测量能够实现高精度测量,优质的系统精度可达±0.015mm,但通常在±0.02mm~±0.1mm之间。测量范围从几毫米到数米不等,响应时间较快,可以达到毫秒级别,能够应对动态测量需求。分辨率方面,可以达到微米级别。

优缺点: * 优点: 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分辨率,能够进行非接触式测量,避免对被测物造成损伤。响应速度快,适合动态测量。结构相对紧凑,易于集成。通过调整激光功率或接收增益,对目标物体的颜色和光泽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 缺点: 测量范围相对有限,通常不适用于几十米甚至更远的距离测量。易受环境光线干扰(尽管现代传感器会通过滤光片和信号处理算法来抑制)。对透明、镜面或吸收率极高的黑色物体,测量效果可能不佳。 * 适用场景: 主要用于工业自动化中的近距离高精度位移、厚度、高度、宽度、直径测量以及轮廓扫描,例如机器人手臂的精确定位引导、工件尺寸检测、带钢或卷径测量等。在自主运输系统中,它可以在车辆进行精确停靠、对接或机械臂操作时,提供关键的局部高精度数据。 * 局限性: 无法提供大范围的环境感知和全局定位能力。 * 成本考量: 中等偏高。

GNSS-INS融合定位技术

想象你身处一个陌生城市,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比如GPS、北斗)就像天空中无数的“灯塔”,不停地广播自己的精确位置。你的接收器收到这些信号后,通过计算信号到达时间差,就能算出你自己的精确位置。但如果进入隧道或高楼林立的“城市峡谷”,灯塔信号会被遮挡或反射,你就可能“迷路”。这时,惯性导航系统(INS)就派上用场了。它就像一个内置的“方向感”和“速度感”传感器,通过测量车辆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持续推算出车辆的姿态和相对位移。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GNSS提供长时间的绝对高精度位置,但容易受环境影响而信号中断。INS则由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组成,前者测量线加速度,后者测量角速度。通过对加速度和角速度数据进行积分,INS可以在短时间内推算出车辆的位置、速度和姿态变化。然而,INS的误差会随时间累积(即“漂移”)。GNSS-INS融合技术就是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GNSS提供周期性的高精度绝对位置来校正INS的累积误差,而INS则在GNSS信号不佳时,填补空缺,提供平滑、连续的导航信息。

GNSS定位通过测量卫星到接收机的伪距或载波相位来解算位置。对于RTK-GNSS(实时动态定位),其基本原理涉及测量卫星信号的载波相位,并通过差分技术消除大气、卫星钟差等误差,实现厘米级定位。 INS的运动学方程为: 位置更新:P(t) = P(t_0) + ∫V(t)dt 速度更新:V(t) = V(t_0) + ∫(a(t) - g)dt 姿态更新通过对角速度进行积分和坐标系转换实现。 融合算法(如扩展卡尔曼滤波)将两者数据加权融合,优化定位结果。

核心性能参数: RTK-GNSS定位精度通常可达水平0.008米至0.02米,垂直0.015米至0.05米。定位更新率可以达到50Hz至100Hz,航向精度在0.05度至0.2度之间(取决于传感器等级和基线长度)。

优缺点: * 优点: 能够提供较高的绝对定位精度和精确的姿态信息。在GNSS信号短暂受限时,仍能保持连续的导航能力。适用于室外大范围的高精度定位。 * 缺点: INS存在累积误差,需要GNSS周期性校准。GNSS易受多径效应和信号遮挡影响。系统成本相对较高。 * 适用场景: 自动驾驶车辆、精准农业机械、测量测绘无人机、大型工程机械等对定位精度和连续性要求极高的户外应用。 * 局限性: 纯室内环境或长期GNSS信号缺失时性能会显著下降。 * 成本考量: 较高。

激光雷达 (LiDAR) 扫描技术

想象你用手电筒快速扫描房间,通过光束碰到物体并返回所需的时间来判断距离。激光雷达就是利用这种“飞行时间(ToF)”原理。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激光雷达发射一束激光脉冲,然后精确测量这个激光脉冲从发射出去到碰到物体表面再反射回接收器所需的时间(飞行时间)。由于光速已知,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得出传感器到物体的距离。通过内部电机驱动进行快速旋转扫描,激光雷达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周围环境的无数个距离点,这些点构成一个“点云”数据,从而建立起2D(平面轮廓)或3D(立体模型)的环境地图。这些地图不仅能用于实时避障,还可以与预先存储的环境地图进行匹配(同步定位与建图,SLAM),实现车辆的自主定位和导航。

距离D = (c * Δt) / 2 (其中c是光速,Δt是激光脉冲从发射到接收的总时间)。

核心性能参数: 测量范围从几十米到数百米。角度分辨率通常在0.1度到几度之间,扫描频率从5Hz到几十Hz。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

优缺点: * 优点: 能够提供高精度的环境三维信息,不受环境光照条件影响(白天黑夜都能用)。在复杂结构化环境中(如室内工厂、城市街道)表现出色,是实现SLAM导航的核心传感器。 * 缺点: 易受雨、雪、雾等恶劣天气影响,激光会被散射和吸收,导致探测距离和精度下降。传感器成本相对较高。 * 适用场景: 室内外自主移动机器人(AMR)、自动驾驶车辆的避障和导航、物流自动化、安防监控、高精度地图构建等。 * 局限性: 恶劣天气会显著影响其性能,纯室外开放环境或高速场景可能需要与其他传感器融合。 * 成本考量: 中高。

超宽带 (UWB) 定位技术

想象在一个大仓库里,有几个固定的信号发射器(我们称之为“锚点”),你的自主运输车上有一个接收器(我们称之为“标签”)。锚点会发出非常短促、像脉冲一样的无线电信号。你的接收器收到信号后,会测量信号从锚点到自己这里用了多长时间(飞行时间ToF)。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UWB技术利用纳秒级的极短脉冲信号进行测距。通过测量无线电信号从发射器(标签)到接收器(锚点)的飞行时间(Time-of-Flight, ToF),或者往返飞行时间(Round-Trip Time-of-Flight, RTToF),可以计算出标签与锚点之间的精确距离。当有至少三个(2D定位)或四个(3D定位)已知位置的锚点时,自主运输系统上的标签就可以利用三角测量或多边测量算法,精确解算出其在空间中的位置。

距离D = c * Δt (其中c是无线电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Δt是信号的飞行时间)。

核心性能参数: UWB系统能够实现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通常误差小于10厘米。其频率范围广,如3.1GHz至10.6GHz,传输距离可达数十米到数百米,且具有强大的抗多径干扰能力。

优缺点: * 优点: 提供高精度、低延迟的室内外定位能力。由于其极宽的频带和脉冲特性,抗多径干扰能力极强,在金属结构多、信号反射严重的复杂环境中表现优异。功耗相对较低。 * 缺点: 需要在工作区域内部署基础设施(锚点),部署成本和维护工作量较大。传输距离相对有限,不适合超大范围无基础设施的区域。 * 适用场景: 室内仓储物流中的AGV精确导航、资产追踪、人员定位、智能工厂中的机器人精确定位和协同作业等。 * 局限性: 覆盖范围受限于锚点部署密度,在大范围开放空间中部署成本高昂。 * 成本考量: 部署成本中等,单个传感器模块成本较低。

(2)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这里我们选取了在自主运输高精度定位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国际品牌进行对比,这些品牌的产品采用的正是上述不同的技术方案。

  1. 加拿大 诺瓦泰 (GNSS-INS 融合技术) 诺瓦泰是业界公认的GNSS+INS融合定位领域的领导者。其产品如PwrPak7D,将差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RTK-GNSS)与高精度的惯性测量系统(INS)完美融合。在开阔地带,RTK定位精度可达水平0.008米+1ppm RMS,垂直0.015米+1ppm RMS,定位更新率最高可达100赫兹,提供极其精确的绝对位置和姿态信息。在城市峡谷、隧道或GNSS信号短暂丢失的环境下,内置的INS可以无缝接管,提供连续的载体姿态、速度和相对位置信息,确保自主运输系统不会“迷失方向”。其核心优势在于高精度、高可靠性和连续的定位与姿态输出,尤其适用于对定位精度和连续性要求极高的自动驾驶、精准农业和测量测绘等高要求应用。

  2. 英国真尚有 (光学三角测量法) 英国真尚有的ZLDS116激光位移传感器采用光学三角测量原理,是一款高性能的测量设备。其最大测量距离达10米,测量范围可达8米,精度最高可优于0.08%,响应时间仅为5毫秒,适合动态测量。该传感器采用IP66级铸铝外壳,配备空气净化系统,保证了在恶劣环境中的可靠性。同时,它还提供模拟、数字和视频等多种输出方式,方便集成和使用。

  3. 德国 西克 (激光雷达 - 2D激光扫描) 德国西克的TiM571 2D激光扫描仪基于脉冲飞行时间(TOF)测量原理,提供高精度的2D环境感知能力。其测量范围可达25米(对白色目标),并拥有270度的宽广扫描角度和15赫兹的扫描频率,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周围环境的轮廓数据。这款传感器以其紧凑的尺寸、坚固耐用的设计和低功耗而著称。在自主运输系统中,德国西克的激光雷达主要用于避障、环境建模以及基于同步定位与建图(SLAM)的导航。在工厂、仓库等室内外复杂场景下,它能帮助自主运输系统实时感知周围障碍物,并构建精确的地图,从而实现稳定可靠的自主导航。

  4. 瑞士 优傲 (超宽带 UWB 定位技术) 瑞士优傲的UBX-R5系列UWB模块利用超宽带无线电技术,实现了厘米级的高精度室内外定位。UWB通过测量纳秒级脉冲信号的飞行时间来计算距离,其定位精度通常能达到小于10厘米。这项技术的一大优势是其强大的抗多径干扰能力,即使在金属货架林立、信号反射严重的仓库等复杂室内环境中,也能保持定位的稳定性。瑞士优傲的UWB解决方案为资产追踪、人员定位以及AGV在密集仓库中的精确导航提供了理想选择,有效弥补了GNSS在室内环境下的不足,确保自主运输系统在局部区域的精确定位需求。

(3)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在为自主运输系统选择和集成高精度定位传感器时,除了上述技术原理,还需要深入考量以下几个关键技术指标及其对实际应用的影响:

  • 精度 (Accuracy): 这是衡量传感器性能的核心指标,代表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 实际意义: 决定了自主运输系统能否精确停靠、避开细小障碍物或完成高要求的操作。例如,工厂AGV在产线上进行精确对接,需要达到厘米甚至毫米级精度;而自动驾驶车辆在道路上行驶,则需要车道级定位精度。精度不足可能导致车辆偏离预定路径、碰撞或任务失败。

    • 选型建议: 根据任务需求设定精度阈值。对于需要精确定位和操作的场景,如精密制造、自动化仓储,应选择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精度的传感器(如GNSS RTK、UWB、激光三角测量)。对于大范围环境感知或仅需粗略导航的场景,米级精度也可接受。

  • 测量范围/探测距离 (Measurement Range/Detection Range): 传感器能够有效探测和测量物体距离的最大和最小范围。

    • 实际意义: 影响系统的感知视野和预警距离。测量范围过小可能导致系统“近视”,无法提前发现远距离障碍物;而范围过大可能带来不必要的计算负担或降低近距离精度。

    • 选型建议: 结合自主运输系统的速度、预期工作环境和所需决策时间来选择。高速车辆需要更长的探测距离(如毫米波雷达、远距离激光雷达),以便有足够时间做出反应。低速AGV或机器人手臂则可能更关注近距离的精确测量能力。

  • 响应时间/更新率 (Response Time/Update Rate): 传感器从接收信息到输出测量结果所需的时间,以及每秒输出数据的次数。

    • 实际意义: 影响系统的实时性和对动态变化的反应能力。响应慢的传感器可能导致自主运输系统在快速移动时决策滞后,增加风险。例如,如果AGV以每秒1米的速度移动,而传感器更新率只有1Hz,那么每次更新之间车辆已经移动了1米,这会带来巨大的定位误差。

    • 选型建议: 对于动态场景或高速移动的自主运输系统,必须选择高更新率(例如100Hz或更高)的传感器(如GNSS-INS融合系统、高刷新率激光雷达)。对于静态或慢速任务,较低的更新率也能满足需求。

  • 环境适应性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 防护等级 (Protection Class): 传感器在各种恶劣环境(如雨、雪、雾、灰尘、震动、高低温、强光、电磁干扰)下正常工作的能力。

    • 实际意义: 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一个不耐候的传感器在恶劣天气或工业粉尘环境中可能很快失效,导致系统停摆或事故。防护等级(如IP66表示防尘防水等级)是衡量这一能力的重要参数。

    • 选型建议: 根据实际部署环境选择。室外、多尘潮湿或有振动的环境,需选择高防护等级、宽工作温度范围、抗振动、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的传感器(如IP66/IP67级激光传感器、毫米波雷达)。室内环境可适当放宽要求。

  • 抗多径干扰能力 (Anti-multipath Interference Capability): 在信号经过多次反射(如在金属货架、墙壁之间)后到达接收器时,传感器区分真实信号与反射信号的能力。

    • 实际意义: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金属结构多的仓库等环境中,多径效应会导致定位误差,使系统误判自身位置。

    • 选型建议: 在室内复杂结构化环境,如金属货架密集的仓库,UWB技术因其抗多径能力强而成为优选。GNSS在城市峡谷等场景下,则需配合INS或其他传感器进行补偿。

  • 成本 (Cost): 传感器的采购、安装、维护以及所需基础设施(如UWB锚点、RTK基站)部署的费用。

    • 实际意义: 影响项目的总投资回报率。性能最优的传感器通常成本也最高,并非所有场景都需要极致性能。

    • 选型建议: 综合考虑性能要求和预算限制。有时,融合多种中等成本的传感器(如激光雷达+IMU+轮速计)可能比单一昂贵的高端传感器(如测量级GNSS-INS)更具性价比,且能提供更全面的冗余和鲁棒性。

(4)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自主运输系统在复杂多变的场景中运行时,高精度定位传感器集成会面临诸多挑战。

  • 问题1:GNSS信号遮挡或多径效应导致的定位中断或漂移。

    • 原因与影响: 在室内、地下停车场、隧道、城市高楼峡谷或树木茂密区域,GNSS卫星信号可能被完全遮挡或发生多次反射(多径效应),导致接收不到有效信号或收到错误信号。这会使得自主运输系统“失明”,无法获取准确的绝对位置,进而可能偏离预定路径、碰撞障碍物,甚至导致事故。

    • 解决建议:

      • 多传感器融合: 这是最核心且有效的策略。将GNSS与惯性测量单元(IMU)、激光雷达(LiDAR)、视觉传感器(Camera)、轮速计等多种传感器进行融合。当GNSS信号不良时,IMU可以提供短时间内的姿态和相对位移;激光雷达或视觉传感器则可以通过匹配预先构建的高精度地图(SLAM技术)或识别环境特征来进行局部定位。

      • UWB室内辅助定位: 在GNSS信号完全不可用的室内环境中(如大型仓库、工厂车间),部署超宽带(UWB)锚点系统,为自主运输系统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度室内定位。

      • 高精度地图与定位: 预先构建包含车道线、路标、建筑物等几何特征的高精度地图,结合激光雷达或摄像头进行特征匹配定位,即使在GNSS信号受限区域也能保持厘米级的定位。

  • 问题2:恶劣天气条件(雨、雪、雾、沙尘)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 原因与影响: 雨雪雾等天气会散射和吸收激光(对激光雷达和视觉传感器影响大)和毫米波(对雷达影响相对较小),导致探测距离急剧缩短、目标识别困难、误报或漏报。例如,激光雷达在浓雾中探测范围可能从数百米骤降到几十米,视觉传感器图像模糊无法识别交通标志。

    • 解决建议:

      • 多模态传感器融合: 结合不同物理原理的传感器来提高环境感知鲁棒性。例如,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在恶劣天气下穿透性更强,可以作为激光雷达和视觉传感器的有效补充,提供冗余信息。

      • 传感器加热/清洁系统: 为关键传感器(如摄像头、激光雷达)配备加热器、除霜器或自清洁喷水系统,防止结冰、起雾、积雪或泥水覆盖影响性能。

      • 算法优化: 开发在低能见度条件下鲁棒性更强的目标检测、跟踪和定位算法,利用更少、更模糊的数据进行有效判断。

  • 问题3:高动态场景下定位数据的延迟和抖动。

    • 原因与影响: 自主运输系统在高速移动、急转弯或行驶在颠簸路面时,传感器数据更新可能跟不上系统运动,产生定位延迟,或者数据抖动造成路径规划不稳定。这可能导致决策滞后、轨迹不平滑,甚至发生碰撞。

    • 解决建议:

      • 选择高更新率传感器: 选用定位更新率高(例如100Hz或更高)的GNSS-INS融合系统和快速响应的激光雷达。

      • 卡尔曼滤波/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等数据融合算法: 利用先进的滤波算法对多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平滑测量噪声,预测未来状态,有效降低数据延迟和抖动。

      • 低延迟数据传输: 优化传感器与计算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链路和协议,确保数据实时性。

  • 问题4:传感器之间的数据同步与融合挑战。

    • 原因与影响: 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输出的数据频率、时间戳可能不同,且安装位置和姿态不同,导致其测量结果处于不同的坐标系下。如果数据未能精确同步或校准,融合结果将出现误差,导致系统对环境的理解不一致,造成决策失误。

    • 解决建议:

      • 硬件时间同步: 采用高精度硬件触发同步机制(如PTP或PPS信号),确保所有传感器在同一时间点采集数据,减少时间戳误差。

      • 时间戳对齐: 为每个传感器数据打上高精度的时间戳,并在软件层面进行精确的时间对齐。

      • 内外参校准: 在系统集成前,对所有传感器进行严格的内外参校准。内参校准确定传感器自身的固有特性;外参校准则确定传感器在车辆坐标系中的精确安装位置和姿态,以便将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转换到统一的车辆坐标系下。

      • 多传感器融合算法: 采用先进的融合算法,如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无迹卡尔曼滤波(UKF)或粒子滤波等,能够有效处理多传感器数据的异构性和不确定性。

4. 应用案例分享

  • 港口自动化运输: 无人集卡在港口码头自主行驶,通过GNSS RTK与激光雷达融合定位,精准驶入指定泊位,完成集装箱的自动化装卸,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 智慧仓储物流: 智能AGV或AMR在仓库内通过UWB和激光雷达进行厘米级定位和避障,自动规划路径,高效完成货物的搬运、拣选和上下架操作,实现仓储作业的无人化。在某些对于环境适应性有较高要求的应用场景中,例如需要测量高温物体的温度或者工作环境较为恶劣的场景中,可以考虑使用具有较高防护等级的激光位移传感器。

  • 矿区无人驾驶运输: 重型矿卡在露天矿区利用GNSS-INS融合系统和毫米波雷达,在复杂崎岖路况和扬尘环境下实现高精度导航和障碍物探测,保障矿石的连续运输和作业安全。

  • 智能制造产线: 协作机器人(Cobot)在生产线上利用高精度视觉系统或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精确识别工件位置和姿态,完成精密的装配、焊接和检测任务,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柔性。例如,英国真尚有的ZLDS116激光位移传感器可应用于带钢或卷径测量等场景。



关于我们
应用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18145802139(微信同号)
0755-26528100
0755-26528011

邮箱


©2005-2025 真尚有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76344号 粤ICP备0607634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