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监控场景中,被测目标主要是各类行驶中的车辆。这些车辆并非静止物体,它们具有不同的尺寸、形状、材料特性,并且以不同的速度、方向在复杂的环境中运动。因此,对车辆进行监测的技术要求远比测量一个静态物体复杂得多。
从基本结构来看,车辆是一个由金属、玻璃、塑料、橡胶等多种材料构成的复杂集合体。这些材料对不同的传感信号(如激光、微波、可见光)有不同的反射、吸收和散射特性。例如,车身金属部分通常反射性较好,而轮胎或黑色塑料部件可能反射性较差。在恶劣天气下,如雨、雪、雾,这些特性会进一步受到影响。
从技术要求角度看,针对车辆的监控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精确测距: 能够准确获取车辆与监控点之间的距离,这是预警和速度计算的基础。
速度测量: 精确识别车辆的瞬时速度,对于超速抓拍、交通流分析至关重要。
车辆存在与位置: 能够稳定检测到车辆的存在,并确定其在车道内的位置。
目标识别与跟踪: 区分不同的车辆,并能在交通流中连续跟踪其运动轨迹。
尺寸与类型分类: 识别车辆的长度、宽度、高度等关键尺寸,进行车型分类(如小轿车、卡车、大巴等)。
全天候性能: 恶劣天气(如雨、雪、雾、沙尘暴)和光照条件(夜间、强光)不应显著降低测量性能。
多目标处理: 能够同时检测和跟踪多辆车辆,尤其是在多车道或拥堵环境下。
响应速度: 传感器需要具备足够快的响应速度,以适应高速行驶的车辆。
针对交通监控中的车辆监测,全球及各地都有相应的技术标准来规范各种监测参数的定义和评价方法。这些标准旨在确保不同系统之间数据的互操作性和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主要的监测参数包括:
车辆存在检测率 (Vehicle Presence Detection Rate): 指传感器正确检测到车辆存在的次数占实际车辆通过总次数的百分比。评价方法通常通过人工计数或参考高精度辅助设备进行对比验证。
测距精度 (Distance Measurement Accuracy): 表示传感器测量到的距离值与车辆实际距离之间的偏差。通常通过与高精度激光测距仪或已知固定距离标靶进行比对来评价,常用指标如均方根误差 (RMSE)。
速度测量精度 (Speed Measurement Accuracy): 表示传感器测量到的车辆速度值与车辆实际速度之间的偏差。评价方法通常通过与雷达测速仪或车辆自身GPS速度数据进行比对,要求在一定速度范围内误差不超过指定阈值。
车辆计数精度 (Vehicle Count Accuracy): 传感器在特定时间内正确计数车辆总数的准确性。评价方法为将传感器计数结果与人工计数或视频复核结果进行对比。
车辆分类精度 (Vehicl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传感器根据车辆尺寸、轴数等特征将车辆正确归类(如小车、中型车、大型车)的准确性。评价方法为通过人工目视或结合其他数据进行核对。
误报率 (False Alarm Rate): 指传感器在没有车辆通过时却错误报告有车辆存在的频率。
漏报率 (Missed Detection Rate): 指传感器未能检测到实际通过车辆的频率。
这些参数的评价通常涉及在受控环境和实际交通环境下的长期测试,以确保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实时监测技术方案
当前市面上,针对交通监控和车辆测距需求,主要有几种不同的传感技术方案,它们各有特点,像不同专业的“侦察兵”,擅长捕捉车辆的不同“信息”。
1. 激光测距/LiDAR (光探测和测距)
这种技术就像用一束光线去“触摸”车辆,然后根据光线往返的时间来判断距离。它通常有两种核心实现方式:飞行时间法 (Time-of-Flight, TOF) 和 相位法 (Phase Shift)。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飞行时间法 (TOF): 传感器发射一个极短的激光脉冲,当脉冲击中车辆表面后反射回来,传感器接收到反射光。通过精确测量激光脉冲从发射到接收的总时间 t,并已知光速 c,就可以计算出传感器到车辆的距离 D。 其基本公式为:D = (c * t) / 2 这里,c 是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近似为真空光速),t 是激光往返的时间。由于激光在介质中衰减较小且方向性强,这种方法能够实现较远的测量距离。
相位法: 这种方法不测量激光脉冲的往返时间,而是发射连续调制的激光信号。传感器通过测量发射信号和接收反射信号之间的相位差 φ 来计算距离。 基本公式为:D = (c * Δφ) / (4 * π * f) 其中,c 是光速,Δφ 是发射与接收信号的相位差,f 是激光信号的调制频率。相位法在近距离下可以获得较高的精度,通常比TOF法更高,但其测量范围可能会受到调制频率和多周期模糊度的限制。为了实现长距离和高精度,高端产品常结合TOF进行粗测,再用相位法进行精测。
核心性能参数:
测量范围: 激光测距的范围通常从几十米到数百米,部分高端产品可达500米甚至更远。
精度: 激光测量精度通常为毫米级到厘米级。
测量速度: 激光测距的测量速度可以达到几十Hz到数百Hz。
分辨率: 指能够区分的最小距离变化量。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非接触式,对车辆的形状、颜色依赖性相对较低,能提供精确的点云数据,有助于目标识别和跟踪。在夜间或光线不足的条件下性能良好。
缺点: 激光容易受到雨、雪、雾、沙尘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因为这些颗粒会散射和吸收激光,导致信号衰减,降低探测距离和精度。成本相对较高。在强太阳光直射下,接收器可能受环境光干扰。
2. 微波雷达 (Microwave Radar)
微波雷达就像是交通监控领域的“蝙蝠”,它通过发射肉眼不可见的微波信号,然后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感知车辆。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传感器发射连续调频波 (FMCW) 或脉冲多普勒微波信号,当微波信号遇到车辆后反射回来,传感器接收这些回波。
多普勒效应 (Doppler Effect): 当车辆相对于传感器移动时,反射回的微波信号频率会发生变化(多普勒频移)。通过测量这个频率变化 Δf,可以精确计算出车辆相对于传感器的径向速度 v。 基本公式为:v = (Δf * c) / (2 * f0) 其中,c 是电磁波速度,f0 是发射微波的原始频率。
调频连续波 (FMCW): 传感器发射频率随时间线性变化的微波信号。接收到反射回的信号时,由于存在传播时间差,其频率会与当前发射信号的频率有一个差值。通过测量这个频率差 Δf_delay,可以计算出距离 D。 基本公式为:D = (c * Δf_delay) / (2 * k) 其中,c 是电磁波速度,k 是频率调制斜率(频率变化率)。 微波雷达通过分析这些频率变化和相位信息,能够同时计算车辆的速度、距离和存在。
核心性能参数:
探测范围: 车辆探测可达100米以上,甚至更远。
速度测量范围: 通常为0至300公里/小时,速度精度优于±1公里/小时。
频率: 常用的有24 GHz (K波段) 或 77 GHz等。
多目标/多车道: 支持多车道和多目标同时检测与跟踪。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具有极强的全天候运行能力,几乎不受光照、雨、雪、雾、沙尘等恶劣天气影响,穿透能力强。对非金属物体的穿透性使得它能“看穿”一些障碍物。维护成本低,寿命长。
缺点: 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有时难以区分紧密排列的车辆,或对小型目标(如行人)的检测不如激光或视觉精确。测距精度通常不如激光测距高。
3. 计算机视觉/视频检测 (Computer Vision/Video Detection)
这项技术就像是给交通监控系统装上了一双“智慧的眼睛”,它能看到场景,并理解场景中的内容。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该系统利用高分辨率摄像机采集交通场景的视频流,然后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进行实时分析。这些算法通过识别图像中的像素模式、颜色、边缘、纹理以及运动轨迹,来检测、识别和跟踪车辆。它能提取出车辆的存在、通过计数、速度(通过连续帧中车辆位置变化计算)、排队长度、占有率、类型分类及事件检测等信息。 例如,通过识别车辆牌照或车型特征进行分类。速度的计算是基于图像序列中车辆像素位置的变化率,结合相机标定参数进行几何投影计算。
核心性能参数:
检测区域: 可配置的虚拟检测区域,覆盖多车道和路口。
检测精度: 车辆检测率通常高于95%,分类精度也较高。
数据输出: 实时提供车辆计数、占有率、平均速度、排队长度等。
环境适应性: 适应不同光照条件(需配合补光灯夜间使用)。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能提供丰富的交通数据和直观的视频图像,非侵入式安装,部署灵活。在光照良好条件下,识别精度高,可进行精细化分类和事件检测。
缺点: 严重依赖光照条件,夜间或弱光环境需要补光。受恶劣天气(如大雨、浓雾、大雪)影响最大,能见度降低会严重影响其检测性能和精度。图像处理计算量大,对硬件要求较高。
4. 激光轮廓测量 (Laser Profiling)
这种技术不像直接测距那样告诉我们车辆有多远,更像是用一束激光“扫描”过车辆,从而描绘出车辆的精确三维“画像”。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激光轮廓测量仪通常利用激光三角测量原理。传感器发射一道激光线投射到目标物体表面,通过高分辨率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CMOS) 图像传感器(或CCD)捕获反射回来的激光线在不同高度上的位置。由于光束与接收器之间有一个固定的角度(三角测量),当物体表面高度变化时,反射激光线在图像传感器上的位置也会随之变化。结合光学透镜,系统能够高精度地计算出激光线与物体表面的交线轮廓,从而在X-Z平面上获取物体的精确2D或3D几何形状数据。 基本几何关系(简化): Z = (L * tan(θ_emitter) * sin(θ_detector)) / (sin(θ_emitter + θ_detector)) 或更常见的是,通过标定查找表来将传感器上光点位置 (x') 映射到物体的真实高度 (Z)。 在交通监控中,当车辆通过时,通过连续扫描,可以构建出车辆的高度、宽度、长度等精确尺寸,并进行形状识别。
核心性能参数:
测量范围: X轴测量宽度可达数米,Z轴测量范围宽。
重复精度: 微米级。
扫描速度: 高速,例如16kHz(每秒扫描16000条轮廓线)。
轮廓点数: 每条轮廓包含数百到数千个点。
防护等级: 通常较高,如IP67。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提供极高的测量精度和超高速的轮廓测量能力,能够实现车辆的精细化尺寸测量和形状识别。对于特殊车辆检测、超高/超宽预警及自动收费等场景非常有用。
缺点: 通常用于近距离的精细测量,不适合直接用于150米远的广域距离测量。易受恶劣天气中颗粒物(雨、雪、雾)的遮挡和散射影响,导致轮廓线模糊或中断。成本较高。
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这里我们将对比几家在交通监控领域拥有领先技术的品牌,重点关注它们如何解决车辆监测,尤其是在复杂环境下的表现。
德国博世 (采用微波雷达技术) 德国博世在汽车雷达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其交通传感器继承了汽车级产品的可靠性和高精度。德国博世的交通传感器主要基于24GHz微波雷达技术,能通过多普勒效应和FMCW原理精确计算车辆的速度、距离和存在。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全天候运行能力,几乎不受雨、雪、雾等恶劣天气以及光照条件的影响,能穿透一定程度的恶劣环境。其探测范围通常可达100米以上,速度测量精度优于±1公里/小时,并支持多车道和多目标同时检测跟踪。
英国真尚有 (采用激光测距技术) 英国真尚有的LCJ系列激光测距传感器利用激光技术,通过激光束反射进行精确且非接触的距离测量。该系列传感器的测量范围从0.05米至500米,测量精度高达±1mm,测量速度可达250Hz。LCJ系列特别适用于户外和重工业应用,即使在深色表面、太阳辐射或高达1550℃的高温物体表面,也能保证测量的准确度。此外,LCJ系列采用坚固的金属外壳,提供IP65级保护,扩展温度范围达到-40℃至+60℃,适应多种严苛环境。LCJ系列还提供多种串行接口(RS232,RS485,RS422,SSI和USB),高精度模拟输出(0.1%),以及两个可编程数字输出(DO1和DO2)。
加拿大丽达科技 (采用LiDAR光探测和测距技术) 加拿大丽达科技的LeddarTraffic™传感器采用独有的Leddar™平台LiDAR技术,通过发射多束激光脉冲并测量激光从目标反射回来所需的时间(飞行时间原理)来计算距离。它能提供3D环境感知能力,支持多目标同时检测和跟踪,探测范围可达100米以上,并拥有宽视场角(例如120°x2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在恶劣天气(如雨、雪、雾、沙尘)和夜间环境下表现出色。
美国威立 (采用计算机视觉/视频检测技术) 美国威立的Vantage Next®视觉检测系统采用高分辨率摄像机结合计算机视觉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它通过对视频流中的图像像素和运动模式进行分析,识别、跟踪车辆和行人,并提取交通流数据。该系统提供可配置的虚拟检测区域,车辆检测率通常高于95%,能输出实时计数、占有率、平均速度等丰富数据。然而,其性能在极端恶劣天气(如浓雾、大雨雪)下会受到明显影响。
日本基恩士 (采用激光轮廓测量技术) 日本基恩士的LJ-X8000系列激光轮廓测量仪利用激光三角测量原理,发射一道激光线到目标表面,通过CMOS图像传感器捕获反射线的位置,从而获取物体的3D几何形状数据。其测量范围在X轴可达数米,Z轴范围宽,重复精度达到微米级,扫描速度高达16kHz。在交通监控中,它可用于车辆高度、宽度、长度的精确测量及形状识别,实现精细化车辆分类。
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在为交通监控选择设备时,我们不能仅仅看单一参数,而需要综合评估多项指标,就像挑选工具,要看它能否胜任我们最核心的任务。
测量范围 (Measurement Range):
实际意义: 指传感器能够有效测量距离的上限。例如,如果需要在150米外测量车辆,传感器的测量范围至少需要覆盖这个距离,并留有一定余量以应对极端情况。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 范围不足会导致无法探测到远处车辆;范围过大可能增加成本,但通常意味着更强的信号发射和接收能力。
选型建议: 确定实际监控区域的最远距离,选择测量范围比实际需求高20%-30%的传感器。对于150米的目标,至少应选择200米以上范围的设备。
测量精度/重复精度 (Accuracy/Repeatability):
实际意义: 衡量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以及多次测量同一目标结果的一致性。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 精度直接影响数据的可靠性,尤其在速度计算(基于距离变化)和车辆定位时。精度不足可能导致误判,影响交通管理决策。
选型建议: 对于高速行驶车辆的距离和速度测量,精度要求较高。例如,在自动驾驶辅助或精确防撞预警中,毫米级精度是理想选择。对于交通流量统计,厘米级精度可能已足够。
测量速度/响应频率 (Measurement Speed/Frequency):
实际意义: 指传感器每秒能够完成多少次测量。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 高速行驶的车辆在短时间内会移动较远距离。测量速度太慢会导致数据更新不及时,捕捉不到车辆的瞬时状态,或在多目标场景中漏报。
选型建议: 对于高速公路上的车辆,建议选择测量速度在100Hz以上的传感器,以确保能够实时捕捉到车辆的位置和速度变化。
环境适应性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实际意义: 指传感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温度、湿度、光照、恶劣天气)正常工作的能力。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 缺乏恶劣天气应对能力的传感器在雨雪雾中会失效或性能急剧下降,无法保证行车安全。例如,视频系统在浓雾中几乎“失明”,而雷达和LiDAR则表现更好。
选型建议: 交通监控系统必须具备全天候运行能力。对于恶劣天气多发区域,微波雷达或具备强穿透能力的LiDAR是首选。同时要关注工作温度范围和防护等级(如IP65/IP67),确保设备在户外极端气候下能稳定工作。
多目标检测与跟踪能力 (Multi-Target Detection and Tracking):
实际意义: 传感器能否同时识别、区分和跟踪多个在不同车道上行驶的车辆。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 缺乏多目标处理能力的传感器在车流量大或多车道场景下会“顾此失彼”,漏报车辆或混淆目标,导致交通数据不准确。
选型建议: 对于多车道高速公路或复杂路口,选择具有先进多目标跟踪算法的雷达或LiDAR系统至关重要。
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即使选择了最先进的传感器,在实际交通监控应用中,仍可能遇到一些挑战。
恶劣天气导致信号衰减和误报/漏报:
原因: 大雨、浓雾、大雪、沙尘暴中的水滴、冰晶或颗粒物会吸收和散射传感器发射的激光或微波信号,导致信号强度急剧衰减,甚至无法返回。对于视觉系统,能见度降低更会导致图像模糊。
影响: 测距不准、速度计算错误、车辆漏报、虚报。在极端情况下,系统可能完全失效,威胁行车安全。
解决建议:
多传感器融合: 结合不同原理的传感器,例如将微波雷达(抗恶劣天气)与激光测距仪(高精度)或视频(视觉信息)结合。当一种传感器受限时,其他传感器可以提供辅助数据。
增强型算法: 采用更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如自适应滤波、信号重建等,以从弱信号中提取有效信息。
加热/清洁系统: 为传感器安装自动加热系统(防止结冰结雾)和自清洁系统(去除雨水、尘土),确保传感器探头表面清洁。
优化安装位置: 将传感器安装在不易受雨水直冲或能见度相对较好的位置。
多目标遮挡与区分难题:
原因: 在车流量大时,一辆车可能部分或完全遮挡住后面的车辆,或多辆车距离过近,导致传感器难以准确区分。
影响: 车辆计数不准、跟踪丢失、速度数据混乱。
解决建议:
高分辨率传感器: 选择具有更高空间分辨率的传感器(如高点云密度的LiDAR),能够更细致地识别目标轮廓,区分紧密排列的车辆。
多角度部署: 在不同位置和高度安装多个传感器,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区域进行监控,通过数据融合来解决遮挡问题。
高级跟踪算法: 采用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等目标跟踪算法,结合历史轨迹预测车辆位置,提高跟踪的鲁棒性。
强光、夜间及复杂背景干扰:
原因: 强太阳光直射可能对激光测距传感器的接收器产生干扰。夜间光线不足或车辆大灯、路灯等光源可能导致视觉系统过曝或欠曝。背景中的树木、广告牌等可能被误判为车辆。
影响: 测量数据跳变、系统误报。
解决建议:
抗环境光干扰设计: 选择具有窄带滤波、调制解调、高动态范围 (HDR) 等技术的传感器。
主动补光/红外照明: 视觉系统可配备红外补光灯进行夜间监控。
背景学习与抑制算法: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训练系统识别和过滤背景干扰。
高速公路交通流量监控: 在高速公路入口、出口及主干道上,部署激光测距和微波雷达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数量、车速和车道占有率,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优化通行效率。例如,英国真尚有的LCJ系列激光测距传感器,凭借其远距离和高精度特性,可用于精确监测高速公路上的车辆间距,为交通流量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智能路口信号优化: 在城市交通路口安装LiDAR或视频检测系统,精确感知各方向车辆排队长度和等待时间,动态调整红绿灯配时,缓解交通拥堵。
隧道及桥梁超限预警: 在隧道口或桥梁入口设置激光轮廓测量仪和激光测距传感器,实时检测通过车辆的尺寸(高、宽、长),对超高、超宽车辆进行提前预警,防止事故发生。
智能防撞系统: 在容易发生追尾事故的路段,利用高精度激光测距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间距,一旦发现危险距离,立即触发警报,提醒驾驶员或自动触发辅助制动。
自动收费站车辆识别: 在ETC(电子不停车收费)车道,结合激光测距和视频识别技术,精确识别车辆类型和车牌信息,实现快速、准确的自动收费。
内径测量仪精密轮廓检测系统微观型面测量系统静态形变测量系统精密在线测厚系统振动测量系统无人警卫船光伏清洁机器人智能垃圾压实机智能机器人自稳定无人机起落平台空气质量检测仪桥梁结构健康检测系统其他检测系统
焊缝分析软件3D数据处理软件工业物联网平台电涡流软件预测分析软件AI软件计算机视觉平台数据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免代码软件集成平台定制软件
测速测长_测距传感器 | 测距仪皮米级电容位移传感器线激光轮廓扫描仪 | 线扫激光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性位置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Kaman传感器系统干涉仪测径仪 | 测微计 | 激光幕帘千分尺传感器纳米平台光栅传感器地下探测仪光纤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液位测量传感器倾角 | 加速度测量传感器3D扫描传感器视觉相机 | 3D相机水下测量仪磁耦合线性执行器磁场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石墨烯霍尔效应传感器卷材位置传感器振动测量传感器结构检测传感器监控电涡流传感器水听器校准器无线光学通讯传感器网关纳米级电涡流传感器其它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