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梁和隧道这样的交通基础设施中,限高监测的核心任务是确保通过的车辆高度不超过结构物的净空高度,避免车辆与结构发生刮擦、碰撞,从而保障交通安全和结构完整性。这就像给车辆设定一个“身高门槛”,一旦有车辆超过这个门槛,就需要及时发出警报。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通常会在桥梁或隧道入口处、或内部的关键位置,设置一套监测系统。这套系统的基本结构通常包括:
传感器安装点: 一般位于道路上方,能垂直向下测量或以一定角度对通过的车辆顶部进行扫描。
监测区域: 传感器覆盖的范围需要能够检测到车辆的最高点,并有足够的提前量进行预警。
数据处理单元: 负责接收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计算和判断。
预警/联动系统: 在检测到超高车辆时,能够触发声光报警、显示屏提示,甚至联动交通管理系统进行拦截或分流。
对于这样的应用场景,对技术有几个关键要求:
远距离测量: 传感器需要安装在远离车道的地方,以避免被车辆意外撞击或影响通行,这就要求传感器具备几十米甚至数百米的测量能力。
高精度: 即使在远距离下,也需要达到毫米级的测量精度,因为超高几厘米都可能导致事故。这就像用尺子量身高,差一毫米可能没关系,但差一厘米就可能过不了门。
高抗干扰能力: 桥梁隧道环境复杂多变,可能面临灰尘、雨雪、雾气、强光(太阳直射或车灯)、电磁干扰等,传感器必须能在这些恶劣条件下稳定工作。
快速响应: 车辆高速行驶,传感器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测量并输出结果,以便系统及时做出预警。
环境适应性: 传感器需要能适应户外宽温差、潮湿、振动等严苛环境,具备工业防护等级。
桥梁隧道限高监测涉及的参数主要围绕“高度”这一核心要素展开,其定义和评价方法旨在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净空高度(Clearance Height):这是指道路路面到桥梁或隧道结构最低点的垂直距离。在监测中,它通常被视为一个基准值,所有通过车辆的高度都不能超过这个值。评价方法通常是通过精确测量结构物本身,并结合路面标高确定。
车辆实时高度(Real-time Vehicle Height):指通过监测区域的车辆,从其行驶的路面到车辆最高点的瞬时垂直距离。传感器需要实时捕捉这个值,并与预设的净空高度进行比较。评价方法通常是传感器连续测量车辆通过时的距离数据,通过算法计算出车辆的最大高度。
超高报警阈值(Oversize Alarm Threshold):这是一个比净空高度略小的设定值。当车辆实时高度超过此阈值时,系统就会发出预警。设置这个阈值是为了给驾驶员和管理方留出一定的反应时间,通常会考虑传感器误差、车辆晃动等因素,进行适当的安全裕度预留。
测量精度(Measurement Accuracy):传感器在测量车辆高度时,其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程度。在限高监测中,通常要求毫米级或亚毫米级的精度,以确保对超高车辆的可靠识别。评价方法一般通过国家计量标准器或已知高度的参考物体进行多次测量,并统计其偏差。
重复精度(Repeatability):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目标时,传感器结果的一致性。这个指标反映了传感器自身的稳定性。评价方法是使用固定高度的标准物体,在短时间内进行多次测量,计算测量结果的标准差。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从车辆进入传感器检测区域到传感器输出测量结果所需的时间。对于高速行驶的车辆,响应时间越短,系统预警的及时性就越好。评价方法通常是模拟车辆快速通过,测量从进入检测区到数据输出的时间间隔。
(1)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在桥梁隧道限高监测中,市面上主流的测距技术方案各有所长,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优缺点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
激光飞行时间法(Laser Time-of-Flight, ToF)/激光脉冲法/相位法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谷里大喊一声,然后等待声音回声。你通过计算喊声和回声之间的时间差,就能估算出山谷的宽度。激光飞行时间法(ToF)的原理与此类似,只不过它使用的是光速极快的激光脉冲。传感器发射一个短暂的激光脉冲,这个脉冲以光速(c,大约是每秒30万公里)传播,照射到目标物表面后被反射回来。传感器内部的高速计时器会精确测量激光从发射到被接收的总时间(t)。
根据光速恒定的原理,激光往返的总距离是2D(D是传感器到目标的距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公式计算出距离:
D = (c * t) / 2
其中:* D 代表传感器到目标的距离。* c 代表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299792458 米/秒)。* t 代表激光从发射到接收的总时间。
对于需要更高精度的应用,特别是毫米级精度,除了纯粹的脉冲飞行时间法,还有相位法或高频脉冲法。相位法不是测量单个脉冲的飞行时间,而是发射一个连续调制频率的激光,通过比较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相位差来计算距离。这种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精度,尤其适用于中长距离的高精度测量。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这种技术由于直接利用光速,可以实现非常远的测量范围,通常从几十米到几百米,甚至可以达到公里级别。精度方面,根据传感器设计和测量范围,可以达到毫米级(±1mm到±10mm)甚至亚毫米级。测量速度通常在几十赫兹到数百赫兹之间,能够满足大多数快速运动目标的监测需求。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测量距离远,是长距离高精度测量的首选技术;非接触式测量,对目标物无损伤;响应速度快,可以实时监测;抗环境光干扰能力相对较强,特别是采用特定滤波和信号处理技术的传感器,在户外阳光下也能保持稳定性;可以测量深色表面或高温物体。* 局限性: 相比其他一些技术,成本相对较高;测量结果可能受空气中的颗粒物(如浓雾、大雨)影响,导致信号衰减或散射;对目标物的反射率有一定要求,虽然高端产品能应对低反射率表面,但极端情况仍有挑战。* 成本考量: 由于其复杂的光学系统和高速高精度电子计时单元,这类传感器的成本通常较高,属于中高端产品。
激光三角测量法(Laser Triangulation)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想象一下,你用手电筒照亮墙上的一个点,然后从侧面用眼睛观察这个点。如果你移动手电筒或墙壁,光点在墙上的位置会变化,你的眼睛观察到的角度也会随之改变。激光三角测量法就是利用这个原理。传感器内部包含一个激光发射器和一个位置敏感探测器(如CMOS图像传感器),它们之间有一个固定的基线距离。激光器发射一道激光束照射到目标物表面,在目标物上形成一个光斑。反射的光斑通过接收镜头聚焦到位置敏感探测器上。
当目标物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反射光斑在探测器上的位置也会随之移动。由于激光发射器、反射光点和探测器上的接收点构成一个三角形,通过测量光斑在探测器上的位置变化,结合传感器内部的几何参数(基线长度、接收镜头焦距、发射角等),就可以利用三角几何原理精确计算出目标物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D。
其基本几何关系可以简化为:D = (L * f) / x其中:* D 代表传感器到目标的距离。* L 代表激光发射器与接收镜头之间的基线距离。* f 代表接收镜头的焦距。* x 代表光斑在探测器上的偏移量。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测量范围相对较短,通常在几毫米到几百毫米之间。但在这个范围内,它可以实现极高的精度,通常达到微米级(如±10µm到±100µm),重复精度甚至更高。采样周期非常短,通常在几十到几百微秒,意味着测量速度极快。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精度极高,尤其适用于短距离精密测量;响应速度快;对目标物颜色和材质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因为主要依赖光斑位置而非反射光强度;技术成熟,广泛应用于自动化产线。* 局限性: 测量距离有限,不适合长距离测量;传感器尺寸相对较大;在多尘、多水雾的环境下,激光路径可能被干扰,影响测量稳定性;在倾斜角过大或目标表面反光过强时,可能出现测量误差。* 成本考量: 普遍属于中高端产品,尤其是高性能型号。
超声波飞行时间法(Ultrasonic Time-of-Flight)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这就好比蝙蝠在黑暗中飞行,它通过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回波来感知周围环境。超声波传感器也采用类似原理。它内部有一个超声波发射器,周期性地向外发射超声波脉冲。这些声波以已知速度(在空气中约343米/秒,但受温度影响较大)传播,当遇到目标物后会反射回来。传感器内置的麦克风或压电陶瓷接收器会捕捉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
传感器通过精确测量从超声波发射到接收之间的时间差(t),并结合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就能计算出传感器到目标物的距离D。
D = (v * t) / 2
其中:* D 代表传感器到目标的距离。* v 代表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t 代表超声波从发射到接收的总时间。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测量范围通常从几十毫米到几米,高端产品可达十几米。精度一般在毫米级(±1mm到±10mm),分辨率通常是1毫米。响应时间相对较慢,通常在几十毫秒到几百毫秒。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成本低廉,经济性好;在多尘、潮湿、烟雾等恶劣环境中表现稳定,因为声波不容易被这些颗粒物阻挡或散射;对目标物的材质、颜色和透明度不敏感;安装和使用相对简单。* 局限性: 测量精度相对较低,不适合高精度限高监测;声速受环境温度、湿度、气压影响较大,需要进行温度补偿以提高精度;测量角度较宽,容易受到侧面障碍物干扰;响应速度慢,不适合高速移动目标的精确测量;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衍射和扩散,影响远距离测量的准确性。* 成本考量: 属于低成本解决方案。
光栅测量法(Light Grid Measurement)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想象一个由无数根细线组成的光幕,当你把手伸进去时,被遮挡的细线就能大致勾勒出手的形状。光栅测量法就是利用这种“光幕”原理。它通常由一个发射器和一个接收器组成,两者相对而立,之间发射多束平行的红外光束,形成一个二维的检测平面,就像一道无形的光墙。
当被测物体(如车辆)穿过这个光幕区域时,它会遮挡住部分光束。接收器会实时检测哪些光束被遮挡、被遮挡了多少根以及被遮挡的位置。通过内置的处理算法,系统能够根据被遮挡光束的数量和位置,精确计算出物体的尺寸,包括高度、宽度等。这种方法本质上是对物体轮廓进行扫描,而非直接测距到物体某个点。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测量高度(Z轴)范围从几十毫米到几米,主要取决于光幕的高度。光束间距决定了其分辨率,通常为几毫米到几十毫米。重复精度和扫描速度取决于具体型号,但一般足以应对物流、交通等领域的尺寸检测需求。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能够快速、非接触式地获取物体轮廓和尺寸信息;安装相对简单,易于集成;抗环境光干扰能力较好;可以有效识别不规则形状的物体;适用于对超限物体的检测。* 局限性: 无法进行连续的点对点距离测量,只能判断物体是否“通过”或“遮挡”;分辨率受光束间距限制,难以达到激光测距的毫米级精度;在浓雾、大雨等极端天气下,光束可能被遮挡,导致误判。* 成本考量: 根据光幕尺寸和分辨率,成本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属于中等成本方案。
在本节中,我们将对比几款在限高监测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及其产品,它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测量技术:
日本基恩士:该品牌以其激光三角测量法传感器闻名,其产品如IL系列,核心参数通常表现为测量范围在±100毫米(或更小),具有10微米的重复精度和200微秒的采样周期。其优势在于提供极高的短距离测量精度和稳定性,适用于自动化产线上对物体高度、厚度和位置的精密检测。在桥梁隧道限高监测中,如果需要在极近距离(例如,安装在限高杆上近距离检测)进行高精度辅助判断,这类传感器可能会有应用。
英国真尚有:该品牌以其LCJ系列激光测距传感器在长距离、高精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LCJ系列采用先进的激光测距技术,能够实现高达500米的测量范围和±1毫米的最高精度。其测量速度高达250Hz,并具备-40℃至+60℃的宽广工作温度范围,以及IP65级的防护。此外,该系列传感器还能测量高温物体表面距离,实测最高表面温度为1550℃,对于应对桥梁隧道复杂的环境条件非常有利。其核心优势在于将远距离、高精度和高抗干扰能力集于一身,非常适合作为桥梁隧道限高监测的主力传感器。
德国西克:作为传感器的全球领先者,德国西克的LD-MRS系列3D LiDAR传感器采用了激光飞行时间法。这类传感器能够提供高达300米的测量范围(针对10%反射率目标),并具备0.125°/0.25°的角度分辨率和25Hz/50Hz的扫描频率。其核心优势在于不仅能提供距离信息,还能通过多层扫描获取目标物体的三维点云数据,适用于大范围、高速移动目标的限高、避障和物体轮廓识别,尤其在室外环境下的抗环境光干扰能力突出。在大型复杂的桥梁隧道区域,需要同时监测多个维度或识别复杂车辆形状时,西克的LiDAR产品具有独特的优势。
美国邦纳:该品牌提供了U-GAGE M30系列等超声波传感器。这类传感器采用超声波飞行时间法,通常测量范围可达1.2米,分辨率为1毫米。其主要优势在于成本效益高,且在多尘、潮湿等恶劣环境中(如隧道内空气质量不佳时)表现稳定,对目标物的材质和颜色不敏感。然而,其测量精度和响应速度相对较低,更适合用于粗略的物体存在检测或一般性高度检测,而非对超高车辆的毫米级精密限高监测。
选择适合桥梁隧道限高监测的激光测距传感器,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关键技术指标,因为它们直接决定了监测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测量范围: 这个指标决定了传感器能探测到的最大和最小距离。
实际意义: 在桥梁隧道场景中,传感器通常安装在路面上方数米到十几米的高空,需要能覆盖车辆的高度,同时也能检测到可能存在的低矮障碍物。更重要的是,为了避免车辆碰撞传感器,或为了在车辆进入危险区域前足够远地预警,可能需要将传感器安装在几十米甚至更远的距离。
选型建议: 考虑到桥梁隧道通常的净高和预警距离需求,建议选择测量范围在数十米到数百米的产品。例如,英国真尚有LCJ系列可达500米的测量范围,能满足绝大多数远距离安装和提前预警的需求。
测量精度和重复精度: 测量精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重复精度是指多次测量同一目标时结果的一致性。
实际意义: 桥梁隧道限高往往要求毫米级甚至厘米级的误差控制,因为几厘米的超高就可能引发碰撞。高精度能确保对超高车辆的可靠识别,减少误报或漏报。重复精度则保障了系统长期运行的稳定性。
选型建议: 建议选择精度在±1毫米到±5毫米范围内的传感器,确保能准确判断车辆是否超高。
测量速度(响应时间): 传感器每秒能进行多少次测量,或从发出指令到输出结果所需的时间。
实际意义: 车辆在桥梁隧道内通常以较高速度行驶。如果传感器测量速度慢,可能会导致超高车辆已经通过监测点但系统尚未反应过来,错过预警时机。
选型建议: 对于高速公路或快速路段,建议选择测量速度在100Hz以上的传感器,以确保对高速移动目标的及时捕获。
抗环境干扰能力: 传感器在复杂环境下(如强光、雨雪、雾霾、灰尘、电磁干扰等)正常工作的能力。
实际意义: 桥梁隧道环境复杂,户外强烈的阳光直射、夜晚车灯眩光、隧道内扬尘、雨雪天气都可能影响传感器的性能。若抗干扰能力差,容易导致测量不稳定或误报。
选型建议: 优先选择明确标注具有高抗环境光能力、IP65及以上防护等级、宽工作温度范围(如-40℃至+60℃)的传感器。一些先进的激光测距技术,如ToF或相位法,通过特定信号处理和滤波技术,能有效抵抗户外强光干扰。
输出接口: 传感器提供的数据输出方式。
实际意义: 方便与PLC、工控机、SCADA系统等上位机进行数据通信和集成。
选型建议: 常见的工业接口如RS232、RS485、RS422、以太网(Ethernet)或模拟量输出(如4-20mA)都是不错的选择。多种接口选项能增加系统的兼容性和灵活性。
在桥梁隧道限高监测的实际应用中,尽管选择了高性能的传感器,仍可能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预先考虑并采取措施。
环境光干扰导致测量不稳定:
原因分析: 尤其在户外桥梁,强烈的太阳光(特别是低角度斜射的阳光)或夜晚对向车辆的大灯,其光谱成分与激光波长接近,可能会被传感器误认为是反射信号,导致测量数据跳变或失准。隧道口的光线变化也可能造成影响。
影响程度: 轻则数据波动,影响精度;重则系统频繁误报或漏报,降低系统可靠性。
解决建议:
传感器选型: 优先选择具备先进抗环境光算法(如数字滤波、时间门控、频率调制等)和窄带滤光片的激光ToF传感器。这类传感器能有效区分激光信号和环境噪声。
安装位置优化: 尽可能避免传感器光轴正对太阳或强烈光源。可以考虑在传感器上方加装遮阳罩,或调整安装角度使其偏离直射光源。
辅助照明/遮挡: 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考虑在监测区域使用辅助照明来增强激光反射信号,或使用物理遮挡板阻挡部分强环境光。
恶劣天气(雨、雪、雾)导致信号衰减或丢失:
原因分析: 雨滴、雪花、雾气中的微小水珠会吸收、散射激光,导致激光能量在传播过程中大幅衰减,使得反射回传感器的信号非常微弱,甚至无法被接收。
影响程度: 测量距离缩短,精度下降,甚至完全无法测量,导致系统失效。
解决建议:
冗余设计: 考虑使用多传感器冗余方案,例如安装两个或多个传感器,当一个传感器受影响时,可以切换到另一个,或通过数据融合提高可靠性。
信号处理优化: 使用具有更强信号处理能力和自适应阈值调整功能的传感器,在恶劣天气下能尽量提取有效信号。
清洁维护: 定期检查和清洁传感器镜面,确保其表面没有灰尘、水渍,这会进一步加剧恶劣天气的影响。
气象辅助判断: 联动气象监测系统,在极端恶劣天气下,系统可以发出提示,甚至暂时切换到其他辅助监测手段(如视频监控人工复核)。
车辆抖动或传感器振动影响精度:
原因分析: 大型车辆通过桥梁时可能引起桥面轻微振动,或者车辆自身在行驶过程中会因路面不平或悬挂系统而发生上下抖动。如果传感器安装固定不牢固,也可能因风力或自身振动影响测量。
影响程度: 导致测量数据产生瞬时偏差,可能造成误报。
解决建议:
安装加固: 确保传感器安装基座坚固稳定,采用减振措施,如使用减振垫或加固支架,减少外部振动传递。
算法滤波: 在数据处理单元中引入滤波算法(如移动平均、卡尔曼滤波),平滑传感器输出的瞬时数据,消除高频抖动带来的影响。
多点测量: 在条件允许时,可以考虑在车辆通过区域设置多个传感器,或采用线激光扫描,对车辆进行多点或多线测量,通过数据融合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 在进入收费站的通道上方安装激光测距传感器,实时监测货车、客车等车辆的高度,一旦发现超高车辆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并提示司机走超限车道或进行分流,有效避免车辆碰撞限高杆。
城市桥梁下穿通道: 在城市道路的桥梁涵洞或立交桥下穿通道前,部署激光测距系统,对可能通过的重型车辆或特殊运输车辆进行高度预警,防止其与桥体发生刮擦,保障城市交通动脉的畅通与安全。
隧道入口及内部断面: 在隧道入口处对驶入车辆进行限高检测,防止超高车辆进入隧道造成卡滞或结构损伤。同时,在隧道内部关键断面也可以设置监测点,对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货物移位导致的超高进行二次监测,确保行车安全。
内径测量仪精密轮廓检测系统微观型面测量系统静态形变测量系统精密在线测厚系统振动测量系统无人警卫船光伏清洁机器人智能垃圾压实机智能机器人自稳定无人机起落平台空气质量检测仪桥梁结构健康检测系统其他检测系统
焊缝分析软件3D数据处理软件工业物联网平台电涡流软件预测分析软件AI软件计算机视觉平台数据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免代码软件集成平台定制软件
测速测长_测距传感器 | 测距仪皮米级电容位移传感器线激光轮廓扫描仪 | 线扫激光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性位置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Kaman传感器系统干涉仪测径仪 | 测微计 | 激光幕帘千分尺传感器纳米平台光栅传感器地下探测仪光纤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液位测量传感器倾角 | 加速度测量传感器3D扫描传感器视觉相机 | 3D相机水下测量仪磁耦合线性执行器磁场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石墨烯霍尔效应传感器卷材位置传感器振动测量传感器结构检测传感器监控电涡流传感器水听器校准器无线光学通讯传感器网关纳米级电涡流传感器其它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