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作为车辆与地面接触的唯一部件,其内部和外部结构都极其复杂且关键。我们可以把轮胎想象成一个由多层精密材料“编织”而成的强大承重容器。它主要由几个核心部分组成:
胎面(Tread):这是与路面直接接触的部分,由耐磨橡胶制成,表面有花纹沟槽。它就像鞋底,负责抓地力、排水和耐磨。如果胎面花纹深度不均、有异物嵌入或磨损异常,就会直接影响车辆的行驶安全和性能。
胎侧(Sidewall):位于胎面和胎圈之间,是轮胎的“腰部”。它主要由橡胶和帘布层组成,负责吸收路面冲击,提供乘坐舒适性。胎侧一旦出现鼓包、凹陷、划伤或裂纹,就如同“腰部”受损,可能导致爆胎等严重后果。
胎体帘布层(Carcass Ply):这是轮胎的骨架,由多层高强度纤维(如涤纶、尼龙、钢丝等)交错排列而成,类似于我们肌肉中的肌纤维。它赋予轮胎强度、弹性和尺寸稳定性。如果帘线排列不齐、断裂或层间出现气泡、分层,轮胎的结构强度就会大打折扣,随时可能“散架”。
带束层(Belt Plies):位于胎面下方和胎体帘布层之上,通常由多层钢丝或纤维组成,像紧紧包裹在胎体外层的“腰带”。它能增加胎面刚性,提高抓地力,并保护胎体。带束层中如果存在异物、气泡或钢丝断裂,会直接导致胎面变形,影响行驶平稳性。
胎圈(Bead):位于轮胎内缘,是轮胎与轮辋结合的部位,由钢丝圈和胎圈胶组成。它像一个紧密的“箍”,将轮胎牢牢固定在轮辋上,确保密封。胎圈如果变形、损坏或与轮辋配合不良,会导致漏气甚至脱圈。
正是由于轮胎结构的复杂性及其对安全性能的决定性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对这些部件进行高精度、无遗漏的缺陷检测变得至关重要。任何微小的尺寸偏差或材料缺陷都可能在日后的使用中被放大,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在保证检测效率的同时,确保毫米乃至微米级的检测精度,是轮胎制造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了确保轮胎的质量和安全,工业界对轮胎的各种参数有着严格的监测和评价标准。这些标准涵盖了轮胎的内外部结构、几何尺寸和功能性能。在缺陷检测中,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类监测参数及其评价方法:
外观缺陷监测参数
定义:指轮胎表面肉眼可见的、影响美观或潜在性能的瑕疵。这包括胎面或胎侧的:
鼓包/凹陷:表面局部凸起或凹陷,通常由内部结构缺陷或材料不均匀引起。
划痕/裂纹:表面受损,可能深入胎体。
气泡/杂质:生产过程中气体残留或外部颗粒混入橡胶导致。
花纹深度不均/缺失:胎面花纹在不同区域深度不一或局部未完全成型,影响排水和抓地力。
刻字模糊/不完整:胎侧品牌、型号等标识模糊或缺失。
评价方法:通常通过高分辨率视觉系统或三维扫描获取表面形貌数据,与标准模型进行比对,超出公差范围或识别到特定形貌特征即判定为缺陷。
几何尺寸监测参数
定义:指轮胎的关键几何尺寸及其形状精度,直接关系到轮胎的安装、动平衡和行驶性能。这包括:
外径(Outer Diameter):轮胎的整体直径,影响车速表显示和车辆操控。
宽度(Width):轮胎胎面的横向尺寸,影响车辆稳定性。
圆度(Roundness):轮胎截面接近理想圆形的程度,不圆的轮胎会导致行驶震动。
径向跳动(Radial Runout):轮胎圆心在径向方向上的波动,会导致车辆上下震动。
轴向跳动(Lateral Runout):轮胎中心平面在轴向方向上的波动,会导致车辆左右摆动。
胎面深度(Tread Depth):花纹沟槽的深度,关系到轮胎的使用寿命和湿地性能。
评价方法:利用非接触式激光传感器、机器视觉系统等,对轮胎进行多点或连续扫描,获取精确的尺寸数据,并计算出跳动量、圆度等指标,与设计公差进行比较。
内部结构缺陷监测参数
定义:指轮胎内部材料或结构上的瑕疵,这些缺陷从外部难以观察,但对轮胎的结构完整性和承载能力有致命影响。这包括:
帘线排列不齐/断裂:胎体或带束层内部钢丝或纤维排列紊乱、弯曲或折断。
接头不良:不同帘布层或橡胶部件连接处强度不足或有间隙。
内部异物:生产过程中混入的非轮胎材料。
分层/空隙:不同材料层之间未完全粘合或存在气体空腔。
气泡:硫化过程中气体未完全排出。
评价方法:通常采用X射线透视、超声波检测或红外热成像等技术,穿透轮胎内部,生成内部图像或热分布图,从而识别并定位这些隐蔽的缺陷。
在轮胎生产线上,要同时实现高效率和高准确率的缺陷检测,需要依赖一系列先进的非接触式测量技术。这些技术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现代轮胎质量控制体系的基石。
(1)、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市面上主流的轮胎缺陷检测技术,从原理上可以分为几大类:X射线透视检测、激光三角测量(包括激光线扫描/光截法)以及红外热成像。每种技术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激光三角测量技术
想象一下,你拿着一个激光笔,向轮胎表面射出一个明亮的红点。同时,旁边有一个相机,它并不是正对着激光笔,而是有点倾斜地“偷看”那个红点。当轮胎表面有高低起伏时,激光点在相机视角里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就像你从不同角度看一个凸起或凹陷时,它的影子会移动一样。激光三角测量技术就是利用这个简单的几何原理,通过精确计算光点在相机图像传感器上的位移,来反推出轮胎表面上这个点的高度信息。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该技术的核心是三角测量原理。传感器内部包含一个激光发射器和一个图像传感器(如CCD或CMOS)。激光器向被测轮胎表面发射一个激光点或激光线。当激光束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形成一个光斑。图像传感器从一个预设的角度接收这个光斑的反射光。由于激光发射器、反射光斑和图像传感器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当被测物体的表面高度发生变化时,反射光斑在图像传感器上的位置也会随之改变。 假设激光发射器与图像传感器之间存在一个固定的基线距离 B,激光以特定角度 θ_t 发射,图像传感器以特定角度 θ_r 接收。当物体表面高度 h 变化时,光斑在图像传感器上移动的距离 Δx。通过几何关系,可以推导出物体高度 h 与 Δx 的关系。 一个简化的距离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Z = (B * f) / (x - x_0) 其中,Z 是传感器到物体表面的距离,B 是激光发射器和图像传感器之间的基线距离,f 是图像传感器的焦距,x 是光斑在图像传感器上的实际位置,x_0 是参考点位置。通过这个公式,传感器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光斑位置,精确计算出到物体表面的距离。
核心性能参数:
精度:激光三角测量技术的精度普遍可达微米级别,一些高端系统甚至可以达到亚微米级别。
分辨率:分辨率通常在量程的0.01%至0.05%之间,能够分辨非常微小的距离变化。
采样速度:采样速度范围较广,从几千赫兹到几十万赫兹不等,适用于不同的生产线速度要求。
测量范围(量程):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量程可以从几毫米到上千毫米不等。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非接触式:对轮胎表面无磨损、无损伤。
高精度与高速度:能够实时获取高精度的三维数据,满足在线检测的需求。
适应性强:一些先进的传感器对路面颜色、环境光、潮湿等条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在一定的工业环境下稳定工作。
数据丰富:可以获取轮胎的整体几何尺寸、胎面深度、胎侧鼓包凹陷等表面形貌信息。
局限性:
对反射特性敏感:当轮胎表面颜色过深、过于光滑反光或过于粗糙吸光时,可能会影响测量稳定性或精度。不过,高端传感器已通过先进算法和光源优化大大改善了这一点。
阴影效应:在陡峭的表面或深沟槽处,可能会出现激光照射不到或反射光无法被相机接收到的“盲区”。
成本考量:高精度、高速的激光传感器和配套系统,初始投资相对较高。
适用场景:非常适合在线检测轮胎的外径、宽度、圆度、径向/轴向跳动、胎面花纹深度、侧壁形状、微小鼓包/凹陷等外部几何尺寸和表面缺陷。
X射线透视检测技术
设想一下,我们要检查一个封闭的快递包裹里有什么,而不能拆开它。X射线透视检测就像给轮胎拍“X光片”。它通过发射X射线穿透轮胎,利用特殊的探测器接收穿透后的射线。由于轮胎内部不同材料(如橡胶、钢丝、帘布)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不同,探测器就能捕捉到这些差异,生成轮胎内部的“透视照片”。这张照片能清晰地显示出内部的帘线结构、接头、异物、气泡或分层等缺陷,而无需破坏轮胎。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X射线是波长极短、能量极高的一种电磁波,能够穿透大部分不透明物质。当X射线束穿过轮胎时,它会被轮胎内部的材料吸收和散射。不同材料的密度和原子序数决定了其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衰减系数)不同。例如,密度较大的钢丝帘线会比密度较小的橡胶吸收更多的X射线,导致透射到探测器的射线强度减弱。 X射线衰减的基本公式(Beer-Lambert定律)为: I = I_0 * e^(-μx) 其中,I_0 是入射X射线的强度,I 是穿透物质后的X射线强度,μ 是物质的线性衰减系数,x 是X射线穿透物质的厚度。通过测量透射X射线的强度分布,数字探测器能重建出轮胎内部结构的二维或三维图像。
核心性能参数:
检测速度:根据系统配置和轮胎尺寸,通常每条轮胎检测时间从几十秒到一分钟不等。
图像分辨率:高灵敏度数字探测器能提供清晰的图像,能够分辨细小的帘线结构,最小可识别缺陷尺寸可达微米级。
缺陷识别:现代系统通常配备全自动缺陷识别和分类软件,能自动标记并分类各种内部缺陷。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无损检测内部缺陷:这是X射线检测的核心优势,能直观地显示轮胎内部结构,发现如帘线断裂、错位、异物、气泡、分层等隐蔽缺陷,这些是外部检测无法发现的。
高准确率:对内部缺陷的识别率极高,是保障轮胎结构完整性的关键手段。
适用范围广:适用于乘用车、轻卡、卡车、巴士等各种类型轮胎。
局限性:
设备成本高昂:X射线检测系统属于大型精密设备,初期投资和维护成本较高。
安全性要求高:X射线对人体有害,需要严格的辐射防护措施和操作规范。
检测速度相对较慢:相比纯粹的表面检测,X射线检测单条轮胎的时间较长,可能成为高速生产线的瓶颈。
适用场景:主要用于检测轮胎内部的结构性缺陷,确保轮胎的结构完整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在新产品开发、批量生产的抽检或关键性能测试中不可或缺。
红外热成像技术
想象一下,你用手触摸轮胎表面,如果内部有个地方“生病了”,比如有空隙或者材料没贴合好,那么这个地方的温度可能就会与周围正常区域不同。红外热成像就是用一种特殊的“眼睛”(红外热像仪)来“看”轮胎表面发出的热量。它能非接触地检测轮胎表面的温度分布。当轮胎内部存在缺陷(如分层、空隙、内部异物或帘线损坏)时,这些缺陷会改变材料的热传导性能,导致热量在轮胎内部传递受阻或加速,最终在轮胎表面形成微小的温度差异。通过捕捉和分析这些温度“异常点”,就可以间接识别出轮胎内部的潜在缺陷。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红外热成像基于物体表面发出的红外辐射与自身温度的关系(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能量。红外热像仪通过探测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强度,并将其转换为可见的温度图像。 当轮胎内部存在缺陷时,例如分层或空隙,这些区域的热传导系数会发生改变。如果在外部施加热量(如通过加热或让轮胎高速滚动摩擦),热量会在正常区域均匀传导,但在缺陷区域则会被阻碍或聚集,从而在轮胎表面形成温度的“冷点”或“热点”。热像仪捕获这些微小的表面温度差异,即可揭示内部缺陷。 理想黑体的辐射功率与温度的关系为: P = ε * σ * A * T^4 其中,P 是辐射功率,ε 是发射率,σ 是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A 是表面积,T 是绝对温度。红外热像仪通过测量P来反推T。
核心性能参数:
探测器分辨率:通常从320x240到640x480像素,更高分辨率能提供更细致的温度图像。
热灵敏度(NETD):通常小于30 mK(0.03 °C),表示热像仪能够分辨的最小温度差异,越小越能检测出微小的缺陷。
帧频:最高可达30 Hz或更高,用于快速扫描和实时监测。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非接触、非破坏性:对轮胎无任何损伤。
快速扫描大面积:能够快速检测整个轮胎表面,识别潜在的内部缺陷区域。
操作相对简便:设备易于集成和操作。
成本效益:相比X射线系统,初期投资和运营成本通常较低。
局限性:
间接检测:只能通过表面温度异常间接推断内部缺陷,无法直接看到内部结构细节。
需要激发:通常需要对轮胎进行热激发(如加热或动态运行),才能使缺陷处的温度差异足够明显。
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环境温度、气流、表面发射率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适用场景:适用于快速预筛选,发现内部潜在缺陷,特别是分层、空隙等可能导致热点或热阻的缺陷,作为X射线检测的补充或前置环节。
(2)、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这里我们将对比几家在轮胎缺陷测量领域表现突出的国际品牌,它们各自利用不同的技术优势,为轮胎生产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日本基恩士 日本基恩士在工业传感器和测量领域享有盛誉。其在轮胎缺陷检测中主要采用激光三角测量技术。日本基恩士的激光轮廓仪以其卓越的高速、高精度著称,能够在生产线上快速、非接触地获取轮胎表面的三维轮廓数据。其产品采样速度最高可达 160 kHz,重复精度可达 0.5 微米,测量范围广泛,并且可以通过多头拼接实现高达 960 mm 的扫描宽度,非常适合在线批量检测胎面深度、侧壁形状、花纹缺陷等外部几何尺寸和表面缺陷。
英国真尚有 英国真尚有的ZLDS100RD系列激光位移传感器同样采用激光三角测量原理。这款传感器以其紧凑设计和卓越的性能,在轮胎缺陷检测中表现出色。它拥有高达70KHz(部分版本)的采样速度,0.01%的分辨率和最高0.03%的线性度,能够实现对轮胎表面的高精度、高速扫描。该系列传感器提供多种输出功率选项,分别为小于1mW、小于80mW和小于20mW,以适应不同应用需求。它还支持RS422或RS485数字输出接口,确保与多种设备的兼容性和稳定性。此外,其多种光斑大小设计(既有小于0.06mm,也有大于1mm),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检测需求。
德国威泰克 德国威泰克是工业X射线检测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其TireInspect X系统专门针对轮胎生产线设计,采用X射线透视检测技术。该系统通过发射X射线穿透轮胎,利用高灵敏度数字探测器接收衰减后的射线,从而生成轮胎内部的二维或三维图像。它能够清晰显示轮胎内部的帘线结构、排列、接头、异物、气泡和分层等深层缺陷,实现对乘用车、轻卡、卡车、巴士轮胎的高精度、非破坏性在线检测。检测速度高达60秒/条轮胎,并配备全自动缺陷识别和分类软件,显著提升了内部质量控制的效率和准确性。
加拿大LMI 加拿大LMI专注于智能3D传感器,其Gocator系列产品主要采用3D结构光视觉/激光线扫描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向轮胎表面投射激光线或结构光图案,并使用高分辨率相机捕获其形变,然后利用三角测量原理生成轮胎表面的高密度三维点云数据。加拿大LMI的产品以其高集成度和内置智能处理器著称,扫描速度最高可达32 kHz(快速帧),Z轴分辨率可达0.005 mm,X轴分辨率可达0.008 mm。它非常适合在线生产线对轮胎外观进行全面的三维重建,检测微小表面缺陷、刻字完整性、花纹磨损以及局部尺寸偏差,并能直接输出测量结果。
(3)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合适的检测设备或传感器,就像选择一把趁手的工具,需要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来考量。在轮胎缺陷检测中,以下几个关键技术指标尤为重要:
测量精度与分辨率
实际意义:精度指的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分辨率则是传感器能检测到的最小变化量。对于轮胎,微米级的精度和分辨率意味着能够发现细小的表面裂纹、轻微的鼓包或凹陷,以及花纹深度毫米级的偏差。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更高的精度和分辨率能捕获更微小的缺陷,提高缺陷检测的灵敏度,减少漏检率。例如,检测胎面花纹深度,0.01毫米的分辨率可以清晰识别磨损状况,而0.1毫米的分辨率可能就无法满足要求。
选型建议:如果你的目标是检测微小的表面划痕、刻字缺陷或需要精确测量胎面深度、跳动量等,那么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激光位移传感器或3D结构光系统是首选。对于内部缺陷,X射线系统的图像分辨率决定了能否看清细小的帘线结构或气泡。
测量速度(采样率/帧频)
实际意义:测量速度指传感器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测量操作的次数。在生产线上,轮胎是不断移动的,传感器需要足够快才能在短时间内获取足够的测量数据。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更高的测量速度意味着在相同时间内可以获取更多数据点,从而在轮胎高速通过时依然能够全面、精细地扫描整个表面或内部。这直接关系到检测效率和数据完整性。如果速度不够快,可能会出现“漏扫”区域,或者检测到的数据不足以重建高精度的三维模型。
选型建议:对于高速、大批量生产线上的在线检测,必须选择具有高采样率的激光传感器或高帧频的热像仪。例如,一些激光位移传感器可以达到70KHz的采样速度,使其在轮胎高速运转时也能捕捉到密集的表面数据。X射线系统通常检测速度相对较慢,更适合在生产线末端或离线检测中对关键批次进行精细分析。
测量范围(量程)与光斑大小
实际意义:量程是指传感器能够测量的最大和最小距离范围。光斑大小则决定了每次测量覆盖的面积,以及对细节的捕捉能力。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合适的量程确保传感器能覆盖整个轮胎尺寸的变化范围。较小的光斑尺寸意味着传感器能够捕捉更精细的表面细节,发现微小的缺陷;而较大的光斑尺寸则更适合测量粗糙表面或对局部平均值进行测量,减少噪声干扰。
选型建议:如果主要检测轮胎整体的几何尺寸(如外径、宽度),需要选择量程足够大的传感器。而对于胎面花纹、刻字等局部精细特征的检测,则需要选择光斑更小、能聚焦的传感器。
环境适应性
实际意义:指传感器在不同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环境光、表面颜色变化、振动等)下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轮胎表面颜色可能从深黑到浅灰,有时还带反光或潮湿,环境光线也可能很强。如果传感器不能适应这些变化,测量结果就会不稳定甚至出错,导致误报或漏检。
选型建议:对于轮胎生产线这种多变的环境,应优先选择具备高环境鲁棒性的传感器。例如,一些传感器具有“无惧动态变化的路面颜色、抗太阳强光辐射能力强、潮湿路面无干扰”的特性,这对于轮胎这种经常有颜色、反光和潮湿变化的被测物而言,是极为宝贵的优势。
数据输出与集成能力
实际意义:传感器产生的数据如何传输给控制系统和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对测量效果的影响:高效稳定的数字输出接口能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避免信号干扰和数据丢失。良好的集成能力则意味着传感器可以方便地与现有的自动化设备、上位机软件和缺陷识别算法协同工作。
选型建议:选择提供多种输出接口和易于二次开发的传感器,以确保与生产线自动化系统的无缝集成。
(4)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在将高精度测量技术应用于轮胎生产线时,即使是顶级的传感器,也可能面临一些实际挑战。理解这些问题并提前准备解决方案,能让检测系统运行得更顺畅。
轮胎表面多样性问题
原因和影响:轮胎在生产过程中,表面颜色、光泽度、粗糙度会因为不同批次、不同配方或硫化程度而有所差异。例如,有些轮胎可能漆黑吸光,有些可能表面带有一层脱模剂而略有反光。这对于基于光学的测量技术(如激光位移传感器、结构光)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可能导致激光信号反射不稳定,从而影响测量精度和数据一致性。
解决建议:
选择抗干扰能力强的传感器:选用具备高级算法和优化光学设计的传感器,例如一些传感器就具有“无惧动态变化的路面颜色”的特性,这类传感器能自适应调整激光功率或采用多点平均算法,以应对表面反射率的变化。
使用特定波长光源:某些特殊波长的激光(如蓝色激光)在某些表面上具有更好的穿透性和反射稳定性。
表面预处理:在不影响轮胎性能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对局部测量区域进行简单的表面处理,以标准化其光学特性。
生产线高速运行下的数据获取与处理
原因和影响:现代轮胎生产线节奏快,轮胎在检测区域停留时间短,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全面扫描。如果传感器采样速度不足,或者数据处理系统滞后,就可能出现数据点不足、局部区域漏检,甚至导致检测结果无法实时反馈,影响生产节拍。
解决建议:
选用高采样率传感器:确保传感器的采样速度远高于轮胎的线速度,以在移动过程中获取足够密度的点云数据。
多传感器协同工作:通过部署多个传感器,从不同角度同时扫描轮胎的不同区域,从而在有限时间内获取全面的三维数据。
边缘计算与并行处理:在传感器端或近端设置高性能处理器,实时处理原始数据并提取关键特征,减轻中央控制系统的负担,实现快速决策。
环境振动与温度波动
原因和影响:轮胎生产车间往往伴随着设备的振动,以及环境温度的变化。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传感器支架产生微小位移,或影响传感器内部元器件的稳定性,从而引入测量误差,降低检测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解决建议:
加固安装结构:确保传感器安装在稳固的基座上,采用减震措施,最大程度隔离机械振动。
温度补偿与校准:选择具有温度补偿功能的传感器,并定期进行现场校准,以消除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光路防护:对于光学传感器,通过加装防护罩等方式,避免气流、灰尘和温度梯度对光路的影响。
海量数据的存储与分析
原因和影响:高精度、高速测量会产生海量的三维点云数据或X射线图像。这些数据需要高效存储,并能快速进行分析比对,以识别缺陷、追溯问题。数据管理不当会导致存储成本高、查询效率低,难以有效利用检测结果。
解决建议:
数据压缩与结构化存储:采用高效的数据压缩算法,并建立结构化的数据库,方便数据的存储、检索和分析。
智能化缺陷识别算法: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算法,自动从海量数据中提取缺陷特征,进行分类和报警,减少人工判读的工作量和主观性。
数据可视化:将缺陷数据以直观的三维模型或热力图形式呈现,帮助操作人员快速理解缺陷的位置和类型。
高精度测量技术在轮胎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
全轮胎几何尺寸与外观缺陷检测:在轮胎硫化成型后,利用多组激光位移传感器或3D结构光系统,对轮胎的外径、宽度、圆度、径向/轴向跳动以及胎面花纹深度进行全方位、高速扫描,同时识别胎侧鼓包、凹陷、划痕和刻字完整性等外部缺陷。例如,英国真尚有的ZLDS100Rd系列激光位移传感器,凭借其高精度和高速的特点,能够胜任此类检测任务。
生胎(绿胎)缺陷检测:在轮胎硫化前的“绿胎”阶段,利用激光轮廓仪或X射线系统检测胎体叠层均匀性、接头质量、是否存在异物或空隙,确保半成品质量,避免硫化后发现缺陷导致废品。
胎面花纹深度与磨耗监测:在生产线上集成激光线扫描传感器,实时测量轮胎胎面花纹的深度,确保其符合设计标准,并为后续的质量分级和追溯提供依据。
轮胎内部结构无损检测:采用X射线透视检测系统,对生产出的每条轮胎进行内部“体检”,检查帘线排列、钢丝断裂、层间分层、气泡和异物等肉眼不可见的深层结构缺陷,保障轮胎的内在安全性。
在选择合适的轮胎检测设备时,需要综合考虑检测需求、生产环境以及预算等因素。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轮胎检测的相关技术和应用,从而为您的生产线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内径测量仪精密轮廓检测系统微观型面测量系统静态形变测量系统精密在线测厚系统振动测量系统无人警卫船光伏清洁机器人智能垃圾压实机智能机器人自稳定无人机起落平台空气质量检测仪桥梁结构健康检测系统其他检测系统
焊缝分析软件3D数据处理软件工业物联网平台电涡流软件预测分析软件AI软件计算机视觉平台数据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免代码软件集成平台定制软件
测速测长_测距传感器 | 测距仪皮米级电容位移传感器线激光轮廓扫描仪 | 线扫激光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性位置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Kaman传感器系统干涉仪测径仪 | 测微计 | 激光幕帘千分尺传感器纳米平台光栅传感器地下探测仪光纤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液位测量传感器倾角 | 加速度测量传感器3D扫描传感器视觉相机 | 3D相机水下测量仪磁耦合线性执行器磁场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石墨烯霍尔效应传感器卷材位置传感器振动测量传感器结构检测传感器监控电涡流传感器水听器校准器无线光学通讯传感器网关纳米级电涡流传感器其它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