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方案 > 

如何在批量生产中,实现材料伸长率的微米级公差控制与纳米级非接触实时监测?【工业传感, 质量管理】

2025/10/27

1. 基于材料伸长率测量的基本结构与技术要求

在批量生产中,对材料进行微米级公差的伸长率测量,其核心目标是精确评估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形变能力。想象一下,我们有一块正在被拉伸的金属薄片或塑料薄膜。伸长率测量不是简单地测量这块材料的初始长度,而是要精准地捕捉它在拉伸过程中,两个特定参考点之间距离的微小变化。这就像在跑道上设置了两个精确的起点和终点,我们要测量运动员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变化,而不是跑道本身的总长度。

被测物特性与测量挑战:

  • 材料种类多样性: 金属、塑料、复合材料等,它们的光学、电学、机械特性各不相同,这要求测量方案具备一定的通用性或针对性。

  • 微米级公差要求: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的测量精度必须达到甚至超越微米级别,最好能达到纳米级分辨率,才能有效检测出微小的形变。

  • 非接触测量: 在批量生产线上,材料往往是连续移动的,任何接触式测量都可能损伤材料表面,影响生产效率,甚至引入额外的测量误差。因此,非接触是关键。

  • 高效性与实时性: 生产线速度快,测量系统必须能够快速响应,实时提供数据,以便及时调整生产工艺,避免废品产生。

  • 环境适应性: 生产现场常伴有灰尘、油污、振动、温度波动等,测量设备需要能够在这些复杂环境下稳定工作,保证测量的可靠性。

伸长率(Elongation)通常定义为材料受力变形后,其长度的增加量(ΔL)与原始长度(L0)之比,即 Elongation = ΔL / L0。要实现微米级公差的伸长率测量,意味着对ΔL的测量精度要求极高,并且需要在生产过程中持续监测。

2. 针对材料伸长率测量的相关技术标准简介

对于材料伸长率的监测,主要涉及对其变形量、变形速率以及最终断裂伸长率等参数的定义与评价。这些参数是衡量材料延展性和韧性的重要指标。

  • 初始标距长度(Original Gauge Length): 这是在材料变形前,预先在试样上标记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所有的伸长量都是基于这个初始长度来计算的。

  • 伸长量(Elongation): 指在拉伸载荷作用下,材料两个参考点之间距离的增加值。它是测量伸长率的核心数据,通常用绝对长度单位(如毫米、微米)表示。

  • 伸长率(Percentage Elongation): 伸长量与初始标距长度之比,通常以百分数表示。这是最常用的评估材料延展性的指标,直接反映材料在断裂前的最大变形能力。

  • 屈服伸长率(Yield Elongation): 材料在达到屈服点(即开始发生塑性变形但载荷没有显著增加的点)时的伸长率。它标志着材料从弹性变形过渡到塑性变形的起始。

  • 断裂伸长率(Elongation at Break): 材料在拉伸至断裂时所达到的最大伸长率。它是材料韧性的重要表征,特别是在评价材料的最终使用性能时至关重要。

评价方法:

在批量生产或实验室测试中,伸长率的评价通常涉及以下步骤:首先,在材料或试样上设定两个清晰的非接触式测量参考点或区域。然后,通过拉伸试验机或其他机构对材料施加可控的拉伸力,并利用高精度非接触传感器实时监测这两个参考点之间的距离变化。传感器会记录初始距离,并持续跟踪其在拉伸过程中的动态位移。通过对这些位移数据的分析和计算,就可以得出实时的伸长量和伸长率。对于微米级公差的测量,传感器的分辨率、精度、响应速度和稳定性是决定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关键。

3. 实时监测/检测技术方法

实现批量生产中微米级公差的高效非接触伸长率测量,需要依赖先进的位移传感技术。以下将详细介绍几种主流的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及其在伸长率测量中的应用潜力。

(1)、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这里我们将深入探讨几种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它们虽然在主流品牌对比中可能主要用于“薄金属箔生产厚度测量”,但其底层原理——位移测量或材料特性分析——为实现伸长率测量提供了基础。

电容式位移测量技术

电容式位移测量技术是利用电容原理来非接触地测量传感器探头与导电目标物(如金属材料)之间的距离。它的基本原理是,当一个传感器探头与被测导电材料表面构成一个“平行板电容器”时,这个电容器的电容值会随着传感器与目标物之间距离的变化而改变。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固定大小的金属盘(传感器探头),在它前面有一个可以移动的另一个金属板(被测材料表面)。这两个金属盘之间隔着空气,共同形成了一个电容器。当被测材料靠近或远离传感器时,这个“电容器”的间隙(距离)就会发生变化。根据物理学原理,一个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值(C)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C = (ε * A) / d

其中:* C 是电容值,单位是法拉 (F)。* ε 是传感器探头与被测物之间介质的介电常数。如果介质是空气,则 ε ≈ 8.85 x 10^-12 F/m (真空介电常数)。* A 是传感器探头与被测物之间相对有效面积,也就是两个“极板”正对着的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m^2)。* d 是传感器探头与被测物之间的距离,单位是米 (m)。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在 ε 和 A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电容值 C 与距离 d 成反比。也就是说,距离 d 越小,电容值 C 越大;距离 d 越大,电容值 C 越小。传感器内部的高精度电子电路会不断地测量这个电容值的微小变化,并通过校准曲线将其转换成精确的距离数据。

对于伸长率测量,可以采用双探头配置,在材料拉伸区域的两侧各放置一个电容传感器,精确监测材料上两个标记点(或传感器直接对准材料的边缘)的相对位移。通过计算这两个探头测量到的距离变化,就能推算出材料的伸长量。例如,若一个探头测量到距离变化 Δd1,另一个探头测量到距离变化 Δd2,则材料在两者之间的相对伸长量可能为 Δd1 - Δd2 (或根据具体配置的几何关系进行计算)。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 通常从几十微米到数毫米不等,具体取决于探头设计。

  • 分辨率: 可达到纳米级(例如,2.5 nm),这意味着可以检测到极其微小的距离变化。

  • 线性度: 典型值为满量程的 ±0.05% 至 ±0.2%。

  • 频率响应: 可达数 kHz 甚至更高,能够满足动态测量的需求。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极高分辨率与精度: 能够实现纳米级测量,非常适合微米级公差验证。

    • 非接触式: 不会对被测材料造成任何损伤或应力影响,非常适合柔软、易损或高速移动的材料。

    • 稳定性好: 测量精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尤其是在宽泛的温度范围内表现稳定。

    • 响应速度快: 适用于在线实时监测和快速变化过程的测量。

    • 环境适应性: 对高真空等极端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

  • 缺点:

    • 对被测物导电性有要求: 通常要求被测物是导电材料(如金属),或表面有导电涂层。如果是非导电材料,则需要特殊配置或使用双探头差分测量厚度。

    • 受介质影响: 传感器与目标物之间的空气间隙需要保持清洁,无灰尘、油污或水蒸气,否则会影响介电常数 ε,进而影响测量精度。

    • 测量范围相对有限: 相比某些光学测量方法,其单点测量距离通常较短,适用于短行程的位移测量。

  • 成本考量: 中等到高,但考虑到其精度和性能,在需要高精度非接触测量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性价比。

激光共焦位移测量技术

激光共焦位移测量技术利用激光束和共焦光学系统来精确测量物体表面的距离。它的原理类似于眼睛对焦,只有焦点上的物体才能看得最清楚。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传感器发射一束激光,通过一套精密的透镜系统,将激光聚焦在被测物体表面上形成一个极小的光点。从这个光点反射回来的光线,再经过同一个光学系统,最终通过一个非常小的“针孔”光阑到达光电探测器。这个针孔是共焦系统设计的关键,它只允许来自焦点位置的光线通过,而焦点前后(即不在焦点上)的光线则会被阻挡。

当被测物体表面发生位移时,其表面反射的光线焦点就会偏离共焦系统的设定焦点。为了重新找到焦点,传感器内部的机械扫描机构会沿着光轴方向(通常是垂直方向)进行微小扫描,不断调整焦点位置,直到反射光强度再次达到最大值。此时,传感器就能根据扫描机构的位移量,精确地计算出被测物体表面的距离。对于伸长率测量,可以通过双头配置,分别测量材料上两个参考点的位移,再通过差值计算出伸长量。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 单点位移测量范围可从几十微米到数毫米。

  • 重复精度: 可达5 nm 甚至更高。

  • 线性度: 典型值可达满量程的 ±0.03%。

  • 采样速度: 超高速,最高可达数百 kHz,适合高速生产线。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高精度与高分辨率: 能够提供卓越的测量精度和重复性。

    • 超高速采样: 适用于高速移动的物体和快速变化的测量场景。

    • 对表面适应性强: 能够测量各种材料表面,包括高反光的金属表面、透明或半透明材料等。

    • 非接触式: 不会对被测物造成损伤。

  • 缺点:

    • 对表面倾斜度敏感: 如果被测表面倾斜角度过大,可能导致测量误差或无法测量。

    • 对环境清洁度有要求: 光路上有灰尘或水雾可能影响测量精度。

    • 成本较高: 通常比电容式传感器更昂贵。

  • 成本考量: 较高。

白光干涉测量技术

白光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原理来高精度测量物体表面形貌或微小厚度的方法。它通过分析白光分裂、反射后产生的干涉条纹来获取纳米级的垂直高度信息。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这种技术的核心是一个干涉仪(例如米歇尔逊干涉仪)。它首先将一束宽光谱的白光分成两束:一束作为参考光,照射到一块固定位置的参考镜上;另一束作为测量光,照射到被测物体(如薄金属箔)的表面。这两束光在各自的表面反射后,会重新汇合。如果它们的光程差(即两束光走过的路径长度之差)在白光相干长度范围内,就会产生干涉条纹。

白光干涉仪的特点是其干涉条纹只在光程差接近零(或等于某个特定值)时才最清晰,呈现出彩色条纹序列中的中心“消色差”条纹。当传感器沿着垂直方向(Z轴)扫描,改变传感器与被测物之间的距离时,系统会记录下每个点的最清晰干涉条纹出现时的Z轴位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其精确地重建出被测物表面的三维形貌、粗糙度、台阶高度,甚至非常薄的膜层厚度。

对于伸长率测量,白光干涉仪通常不直接用于在线连续测量,而更多地应用于离线分析。它可以通过精确测量材料表面上两个预先刻蚀或标记的微小特征点(如微小凹坑或凸起)在拉伸前后的相对位置变化,来计算极小范围内的伸长量。例如,测量两个标记点中心的垂直高度或横向位置的纳米级变化。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垂直分辨率: 可达0.01 nm,能实现原子级别的高度测量。

  • 扫描范围: 根据配置,可支持从微米到毫米级的大面积扫描。

  • 测量速度: 数据采集速度较快,但通常用于离线高精度分析,不适合高速在线连续伸长率测量。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超高精度和分辨率: 能够实现亚纳米级的垂直位移测量,是目前最精确的非接触测量技术之一。

    • 三维形貌测量: 不仅能测量高度,还能获取详细的表面形貌信息。

    • 非接触式: 不损伤被测表面。

  • 缺点:

    • 测量速度相对较慢: 对于高速在线伸长率测量,其数据处理和扫描过程可能无法满足实时性要求。

    • 对环境要求高: 对振动、温度、空气流动等环境因素非常敏感,通常需要在精密控制的实验室或生产环境下使用。

    • 通常用于离线测量: 在线集成度较低,不适合大批量、快速移动材料的实时伸长率监测。

  • 成本考量: 极高,主要用于研发、质量控制和失效分析。

X射线透射测厚技术

X射线透射测厚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测量方法,主要用于在线测量金属箔材等材料的厚度。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X射线源发射出一束X射线,穿透被测材料(如薄金属箔)。在穿透过程中,X射线会被材料吸收和散射,导致其强度衰减。衰减的程度与材料的厚度、密度以及材料的原子序数等因素有关。位于材料另一侧的探测器接收穿透后的X射线强度。

根据Beer-Lambert定律(在特定条件下简化),X射线强度衰减与材料厚度之间存在近似关系:

I = I0 * e^(-μρx)

其中:* I 是穿透材料后的X射线强度。* I0 是入射X射线强度。* μ 是材料的质量衰减系数,它与X射线的能量和材料的元素组成有关。* ρ 是材料的密度。* x 是材料的厚度。

通过测量I和I0,并已知材料的μ和ρ,就可以反推出材料的厚度x。这种方法适用于连续生产线,进行实时厚度监测。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 低至几微米到数毫米,取决于X射线源和探测器配置。

  • 测量精度: 通常优于 ±0.1% 或 ±0.5 µm。

  • 测量速度: 快速响应,支持高速生产线。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高精度和稳定性: 在厚度测量方面表现卓越。

    • 非接触式: 不损伤被测材料。

    • 穿透性强: 适用于各种金属材料。

    • 在线监测: 适用于连续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控制。

  • 缺点:

    • 主要用于厚度测量: X射线测厚仪的核心功能是测量厚度,无法直接测量材料的伸长率(长度变化)。它可以通过间接方式影响对伸长率的控制(例如,如果伸长率与厚度变化有关),但本身不提供长度位移数据。

    • 设备复杂且成本高: 包含X射线源,需要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

  • 成本考量: 高。

(2)、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以下是对几个主流品牌及其非接触测量产品的对比分析,侧重于其核心技术和性能特点,特别是与伸长率测量潜在关联的应用。我们将英国真尚有品牌放在第二位进行介绍。

  1. 日本基恩士

    • 采用技术: 激光共焦位移测量原理。

    • 应用特点: 日本基恩士的激光位移传感器以其卓越的测量精度和超高的采样速度而闻名。例如,其LK-G5000系列能够实现5 nm 的重复精度和392 kHz的采样速度。这使得它在需要快速、高精度位移测量的场景中表现出色,能够应对高反光金属表面等复杂材料。在伸长率测量中,其高速响应能力使其能够实时捕捉材料的动态形变,尤其适用于高速生产线上的在线监测。

    • 独特优势: 极高的采样速度和对多种材料表面的良好适应性,使其成为精密制造领域中进行位移和尺寸控制的理想选择。

  2. 英国真尚有

    • 采用技术: 电容式测量原理。

    • 应用特点: 英国真尚有CWCS10纳米级电容传感器采用非接触方式,具有纳米级分辨率,总精度可达±0.5%。其测量范围为50 µm至10 mm,标准探头可在-50℃至+200℃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最高可定制+450℃的探头。在批量生产中,CWCS10的突出优势在于其更换探头后无需重新校准,维护简便,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在伸长率测量中,其纳米级分辨率和高稳定性使得它能精确捕捉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微小形变,尤其适用于对测量精度和环境适应性有严苛要求的场景。

    • 独特优势: 极高分辨率、精度与温度无关的特性、宽泛的工作温度范围、以及更换探头无需重新校准的便捷性,使其在精密位移和形变测量中具有独特优势。

  3. 德国米克罗埃普西隆

    • 采用技术: 电容式测量原理。

    • 应用特点: 德国米克罗埃普西隆的capaNCDT系列电容式位移传感器以其极高的分辨率和稳定性著称。例如,capaNCDT 6110系列的分辨率可达2.5 nm,线性度从±0.05% F.S.起,频率响应最高可达20 kHz。这些性能参数使其非常适合导电材料的超精密间隙或厚度测量,并能通过双探头配置用于材料的伸长量监测。它在工业生产和研发领域广泛应用,能够提供长期稳定的测量结果。

    • 独特优势: 极高的分辨率和快速响应能力,以及在导电材料测量中的出色表现,确保了其在高精度应用中的可靠性。

  4. 意大利伊姆斯

    • 采用技术: X射线透射原理。

    • 应用特点: 意大利伊姆斯的X射线测厚仪,如IMS X-Ray THX系列,是专门为金属行业设计的高精度厚度测量设备。其测量精度通常优于±0.1%或±0.5 µm,适用于各种金属箔材的在线连续检测。需要注意的是,X射线技术主要用于测量材料的厚度,而非直接测量伸长率。虽然厚度变化可能与伸长率存在一定的关联,但该设备本身不直接提供材料长度方向的位移数据来计算伸长率。

    • 独特优势: 在严苛的轧钢和有色金属生产环境中,其X射线测厚仪在厚度测量方面具有卓越的精度、稳定性和强大的抗干扰能力。

  5. 英国泰勒霍普森

    • 采用技术: 白光干涉测量原理。

    • 应用特点: 英国泰勒霍普森的Talysurf CCI HD系列白光干涉仪以其超高精度和重复性在全球计量领域享有盛誉,垂直分辨率可达0.01 nm。它主要用于表面粗糙度、形貌和微观特征的测量,也可用于极薄膜层的厚度测量。在伸长率测量方面,它通常不适用于在线实时监测,而是在实验室或离线质量控制中,通过精确测量材料表面上两个预先标记的微小特征点在拉伸前后的纳米级位置变化来间接评估极小区域的伸长量。

    • 独特优势: 无与伦比的超高垂直分辨率和三维表面形貌重建能力,使其在微纳级表面分析和精密膜层厚度测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3)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在选择用于批量生产中微米级公差伸长率测量的非接触传感器时,以下几个关键技术指标至关重要,它们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适用性。

  1. 分辨率 (Resolution):

    • 实际意义: 分辨率是传感器能够检测到的最小位移变化。例如,纳米级分辨率意味着传感器能够分辨出几纳米的距离变化。

    • 影响: 对于微米级公差的伸长率测量,分辨率是基础。如果传感器分辨率不够高,就无法捕捉到材料在拉伸过程中微小的长度变化,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无法满足公差要求。

    • 选型建议: 至少应选择微米级分辨率的传感器,如果要求更高,则纳米级分辨率的传感器是首选,如电容式或激光共焦传感器。

  2. 精度 (Accuracy) 和 线性度 (Linearity):

    • 实际意义: 精度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通常用误差百分比(如±0.5%)或绝对值(如±1µm)表示。线性度则衡量传感器输出信号与实际位移变化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恒定。

    • 影响: 高精度和良好的线性度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如果精度或线性度不足,即使分辨率再高,测量数据也可能偏离真实情况,导致对材料性能的错误判断。

    • 选型建议: 关注传感器的总精度或线性度指标,确保其在整个测量范围内都能满足微米级公差的验证需求。对于需要精确控制工艺参数的场景,线性度尤为重要。

  3. 测量范围 (Measuring Range):

    • 实际意义: 传感器能够有效测量距离变化的最小和最大值。

    • 影响: 测量范围需要覆盖材料在拉伸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最大伸长量。如果范围太小,材料超出测量范围会导致数据丢失;如果范围过大,可能以牺牲分辨率和精度为代价。

    • 选型建议: 根据待测材料的最大预期伸长量来选择合适的测量范围。例如,对于弹性材料,其伸长量可能较大,需要更宽的测量范围;对于脆性材料或高模量材料,伸长量可能很小,则更应侧重分辨率和精度。

  4. 响应速度/频率响应 (Response Speed/Frequency Response):

    • 实际意义: 传感器从接收到信号到输出稳定测量结果所需的时间,或其能响应的最高信号变化频率。

    • 影响: 在批量生产线上,材料往往快速移动,如果传感器响应速度慢,就无法实时捕捉到动态形变,导致测量滞后,影响生产控制。

    • 选型建议: 针对高速生产线,选择响应速度快、频率响应高的传感器,例如激光共焦传感器通常具有较高的采样速度。对于材料变形速率较慢的场景,则可适当放宽要求。

  5. 环境适应性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 实际意义: 传感器在不同温度、湿度、灰尘、振动、电磁干扰甚至极端环境(如高真空)下的稳定工作能力。

    • 影响: 生产现场环境复杂,恶劣环境会严重影响传感器的性能和寿命,导致测量数据不准确或设备故障。

    • 选型建议: 仔细评估生产现场的环境条件。例如,电容式传感器对空气介质的洁净度有要求,需要考虑气吹清洁系统;对于高温环境,需要选择耐高温探头。防护等级(如IP68)也是重要的考量指标。

  6. 维护简便性 (Ease of Maintenance):

    • 实际意义: 传感器安装、校准、清洁和更换的难易程度。

    • 影响: 维护复杂会增加停机时间和运营成本。

    • 选型建议: 选择那些设计简洁、易于安装、支持免校准更换探头(如部分电容式传感器)的设备,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维护成本。

(4)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在批量生产中实施微米级公差的非接触伸长率测量,虽然技术先进,但实际操作中仍可能遇到一些挑战。

  1. 问题:环境污染导致测量误差

    • 原因分析: 非接触传感器,尤其是电容式传感器,其测量精度高度依赖于传感器探头与被测物之间的介质(通常是空气)的稳定性和纯净度。生产现场常见的灰尘、油雾、水蒸气等污染物会改变介电常数,影响激光共焦传感器的光路,从而导致测量值出现漂移或不稳定,使得微米级公差的测量结果不可靠。

    • 影响程度: 轻则数据波动,重则测量结果完全失效,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判断和工艺控制。

    • 解决建议:

      • 空气吹扫系统: 在传感器探头和被测物之间设计一套持续的洁净空气吹扫系统,形成一个“空气屏障”,有效清除介质中的污染物。

      • 防护等级选择: 选择具有高防护等级(如IP68)的传感器探头,增强其对粉尘和液体的抵抗能力。

      • 定期清洁: 制定严格的传感器探头和周围区域的定期清洁SOP。

  2. 问题:材料表面特性不均或反光问题

    • 原因分析: 被测材料表面可能存在粗糙度不均、颜色变化、高反光(如抛光金属)或透明(如某些薄膜)等特性。这些特性会影响激光传感器或白光干涉仪的反射光信号质量,导致信号弱、噪声大或测量不稳定。

    • 影响程度: 测量数据跳动,重复性差,甚至无法获取有效数据。

    • 解决建议:

      • 针对性传感器选择: 对于高反光表面,激光共焦传感器通常表现更好,因为它只接收焦点处的反射光,减少杂散光的干扰。对于透明材料,可能需要双面测量或使用特殊波长的激光。

      • 表面处理: 在不影响材料性能的前提下,可在测量区域进行局部亚光处理或标记,以增强光学传感器的信号稳定性。

      • 多传感器融合: 考虑采用多种不同原理的传感器进行协同测量或相互验证。

  3. 问题:生产线振动或材料晃动

    • 原因分析: 批量生产线上,机械设备的运行常常伴随着振动,或者高速移动的材料本身可能存在抖动或摆动。这些振动和晃动会直接作为噪声叠加到传感器的位移测量信号中,使真实的伸长量变化难以分辨。

    • 影响程度: 降低测量信噪比,引入额外的测量误差,导致误判材料伸长率。

    • 解决建议:

      • 安装减振措施: 传感器安装支架应采用专业的减振结构,如气浮平台、阻尼材料等,隔离机械振动。

      • 传感器固定刚性: 确保传感器固定牢固,避免自身结构产生共振。

      • 数据滤波: 在信号处理层面,采用数字滤波算法(如低通滤波、卡尔曼滤波)来消除或削弱振动引入的噪声。

      • 优化测量位置: 选择材料在传输过程中相对稳定、振动影响最小的区域进行测量。

  4. 问题:温度变化影响测量精度

    • 原因分析: 生产环境温度波动可能导致传感器自身或被测材料发生热膨胀或收缩,进而影响测量精度。

    • 影响程度: 导致测量基准漂移,引入系统性误差。

    • 解决建议:

      • 选择宽温传感器: 优先选择具有宽工作温度范围和良好温度稳定性的传感器。

      • 温度补偿: 如果可能,对传感器输出数据进行温度补偿。这可以通过在测量区域附近放置温度传感器,并建立温度与测量误差之间的校正模型来实现。

      • 环境控制: 在关键测量区域,尽可能控制环境温度的稳定。

4. 应用案例分享

  • 薄膜材料拉伸性能测试: 在生产高分子薄膜时,使用非接触式传感器监测薄膜在拉伸过程中的实时伸长率和厚度变化,以优化拉伸工艺参数,确保薄膜的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满足要求。

  • 金属箔材在线质量控制: 汽车、电子行业生产高精度金属箔材时,利用非接触位移传感器测量金属箔在轧制或退火过程中产生的微小伸长或收缩,确保产品尺寸精度和后续加工性能。

  • 复合材料形变分析: 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对高性能复合材料进行载荷下的形变监测,通过测量材料纤维或基体在应力作用下的伸长率,评估材料的结构完整性和耐久性。例如,选用环境适应性强的电容式传感器,保证在复杂环境下的测量精度。

  • 半导体晶圆应力测量: 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晶圆的微米级形变可能导致芯片性能下降。非接触传感器可用于实时监测晶圆在加工(如热处理、薄膜沉积)过程中的微小弯曲和伸长,从而进行应力控制和工艺优化。



关于我们
应用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18145802139(微信同号)
0755-26528100
0755-26528011

邮箱


©2005-2025 真尚有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76344号 粤ICP备0607634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