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纺织行业中,物体宽度的精确测量对于保证织物尺寸稳定性和产品质量至关重要。被测物通常是织布机上通过的布料,其宽度范围可能从几十毫米到几米不等。由于织物材料柔软且表面可能有纹理或褶皱,宽度测量需要非接触、快速响应且高精度的测量技术。测量系统应能实时捕捉织物边缘位置,适应高速生产线的连续移动,并且对环境光线变化、尘埃及振动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此外,纺织行业对测量系统的需求还包括:
宽测量范围:能够覆盖不同规格织物的最大宽度,通常至少达到数米级。
高精度和分辨率:确保宽度测量误差控制在毫米级甚至亚毫米级,避免成品尺寸偏差。
实时数据输出:支持生产线自动调节,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产效率。
耐用性与适应性:设备需适应工厂复杂环境,如高温、高湿及粉尘环境。
简而言之,物体宽度测量系统必须结合高灵敏度传感器与智能数据处理,满足纺织生产对速度、准确性与稳定性的综合要求。
对织物宽度进行检测时,通常关注以下参数:
宽度尺寸(W):指被测织物边缘之间的实际水平距离,是直接反映产品规格的关键参数。
边缘位置(E):织物左右边界在传感器坐标系中的具体位置,用于计算宽度。
宽度变化率(dW/dt):体现生产线速度变化或张力波动引起的织物宽度波动。
测量误差(ΔW):测量值与实际宽度之间的偏差,通常通过标准样品或高精度尺子校验。
重复性(σ):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结果的标准偏差,用以评估设备稳定性。
响应时间(Tr):传感器捕捉并输出测量结果所需时间,影响实时控制能力。
评价方法一般采用标准测试样品在规定环境下多次测试,通过统计分析获得误差范围、稳定性指标及响应速度。此外,还需考虑现场实际工况下的抗干扰能力,如对振动、光照变化的敏感性。
纺织行业常见的宽度测量技术主要包括激光扫描、光电传感器和视觉成像三大类。以下将对这几类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并结合市场主流品牌进行比较。
激光线扫描技术利用激光器发射一条激光线投射到被测织物表面,形成明亮的激光剖面。相机或光电接收器根据激光线在空间中的变形来计算织物边缘位置。具体过程如下:
激光器产生一条窄而长的光线投射到织物边缘。
传感器从固定角度捕获反射回来的激光线图像。
根据激光三角测距公式计算对应边缘点的空间坐标。
公式表示为:
\[Z = \frac{B \times f}{d}\]
其中:- \( Z \)为被测对象到传感器的距离,- \( B \)为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基线距离,- \( f \)为相机焦距,- \( d \)为激光反射点在相机成像平面上的偏移量。
通过扫描布料两侧边缘,系统可实时计算出其水平宽度。
参数 | 典型范围 |
---|---|
测量范围 | 5mm – 1米+ |
测量精度 | ±0.01% – ±0.1%满量程 |
分辨率 | 亚毫米级 |
扫描速度 | 数百至上万次剖面/秒 |
环境适应性 | 防尘、防水(IP等级高) |
响应时间 | 毫秒级 |
优点 | 缺点 |
---|---|
非接触式测量,避免对柔软织物造成损伤 | 激光光斑受织物颜色和表面反射率影响较大 |
高速扫描适合快速生产线 | 对强烈环境光和粉尘敏感,需要良好环境控制 |
高精度和高分辨率,有利于微小尺寸变化检测 | 激光器和传感器系统成本较高 |
可实现多传感器同步,扩大测量范围 | 需要定期校准保证测量稳定性 |
基于红外或可见光发射与接收原理,通过设置一系列发射器和接收器阵列检测织物遮挡情况。具体表现为:
发射器阵列发出均匀光束横跨织物边缘。
接收器检测被织物遮挡的信号强度变化。
根据遮挡区域计算左右边缘位置,从而获得织物宽度。
该方式类似于“电子尺”,通过多个点位判定边界位置。
参数 | 典型范围 |
---|---|
测量范围 | 几厘米至几米 |
测量精度 | ±0.1mm – ±1mm |
响应时间 | 亚秒级 |
抗干扰性能 | 一般,需要防护罩 |
优点 | 缺点 |
---|---|
成本低,结构简单 | 精度较低,不适合超细致尺寸控制 |
安装维护方便 | 容易受环境光线变化及灰尘影响 |
对颜色和表面特性不敏感 | 不适合高速度及复杂动态监控 |
利用工业相机拍摄织物横截面图像,通过图像处理算法自动识别布料边缘:
拍摄织物全幅或局部图像。
利用边缘检测算法(如Canny算子)定位左右边界。
计算两边界间像素距离并转换为实际尺寸。
此方法依赖于良好的图像采集和强大的图像分析能力。
参数 | 典型范围 |
---|---|
分辨率 | 高达百万像素 |
测量精度 | 亚毫米至毫米级 |
处理速度 | 实时图像处理可达数十帧/秒 |
对环境要求 | 光照均匀,无强烈反射或阴影 |
优点 | 缺点 |
---|---|
可获取丰富的二维甚至三维信息 | 对照明条件依赖大,需要复杂的图像预处理 |
灵活性高,软件算法可定制 | 高性能相机和计算资源成本较高 |
易于实现多参数综合分析(如瑕疵、纹理) | 对高速生产线存在一定挑战 |
技术方案 | 测量精度 | 响应速度 | 环境适应性 | 成本水平 | 优势 | 劣势 |
---|---|---|---|---|---|---|
激光线扫描 | ±0.01%满量程 | 毫秒级 | 高(IP67防护) | 高 | 高精度,高速,非接触 | 成本较高,受表面反射影响 |
光电边缘传感 | ±0.5mm ~ ±1mm | 亚秒级 | 一般 | 低 | 成本低,结构简单 | 精度有限,易受灰尘影响 |
视觉成像 | 亚毫米级 | 数十毫秒至秒级 | 中等(需良好照明) | 中高 | 多参数分析,可扩展性强 | 对环境依赖大,成本偏高 |
测量范围:选择时需确保最大覆盖织物最大宽度,并留有余量以应对生产波动。
测量精度:决定最终产品尺寸控制效果。纺织品一般建议至少达到±0.1%满量程精度。
响应时间:高速生产线需要毫秒级响应,以支持闭环控制。
分辨率/采样点数:影响细节检测能力,高分辨率有助于识别细微边缘变化。
环境适应性:防护等级和抗振动性能决定设备稳定性。
数据接口与同步能力:支持多传感器协同作业,有利于大幅面织物测量。
不同应用场景建议:
高速生产线:优先选择激光线扫描传感器,结合双头设计增强覆盖范围和复杂形状适应性。
成本敏感场景:可选用光电边缘传感,但需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需要综合质量检测(纹理、缺陷):视觉成像方案优先,但成本较高且对照明条件要求严格。
环境光干扰导致测量误差
原因:强烈阳光或灯光直射干扰激光或摄像头采集信号。
解决:加装滤光片、遮挡罩或调整传感器角度;采用波长滤波技术;选用蓝光激光减弱环境光影响。
表面反射率差异导致信号不稳定
原因:不同颜色、材质或褶皱导致激光反射不均匀。
解决:选用波长适配不同材料,如蓝光450nm适合高反射材料;内置智能算法补偿信号变化。
振动和冲击影响传感器稳定
原因:机械振动导致测量坐标偏移。
解决:安装减震装置;选择抗振性能强的设备;使用多传感器融合提升鲁棒性。
宽幅织物边缘不规则或波动
原因:张力不均或卷绕问题引起边缘抖动。
解决:增加扫描频率,实现更细粒度跟踪;结合张力监控系统调整生产参数。
纺织生产线宽幅控制
通过双头激光扫描系统实现织物两侧边缘实时监控,自动调整张力装置保证布料宽度一致性,提高成品合格率。
纤维材料厚度与宽度联合检测
结合视觉成像与激光剖面技术,对复合纤维材料进行多参数同步检测,提升产品品质管控能力。
自动卷绕设备中的在线尺寸反馈
利用高速激光线传感器实现卷绕过程中织物宽度动态调整,提高卷绕紧密度和质量稳定性。
《工业自动化在线测量技术标准汇编》
《激光三角测距原理与应用》
《工业视觉系统设计与实现》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EN 60825-1:2014 激光安全标准
内径测量仪精密轮廓检测系统微观型面测量系统静态形变测量系统精密在线测厚系统振动测量系统无人警卫船光伏清洁机器人智能垃圾压实机智能机器人自稳定无人机起落平台空气质量检测仪桥梁结构健康检测系统其他检测系统
焊缝分析软件3D数据处理软件工业物联网平台电涡流软件预测分析软件AI软件计算机视觉平台数据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免代码软件集成平台定制软件
测速测长_测距传感器 | 测距仪皮米级电容位移传感器线激光轮廓扫描仪 | 线扫激光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性位置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Kaman传感器系统干涉仪测径仪 | 测微计 | 激光幕帘千分尺传感器纳米平台光栅传感器地下探测仪光纤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液位测量传感器倾角 | 加速度测量传感器3D扫描传感器视觉相机 | 3D相机水下测量仪磁耦合线性执行器磁场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石墨烯霍尔效应传感器卷材位置传感器振动测量传感器结构检测传感器监控电涡流传感器水听器校准器无线光学通讯传感器网关纳米级电涡流传感器其它检测设备